4/03/2009

美國911事件與恐怖主義(原載政大社科院政策論壇電子報第一號)

 911發生之後所有跡象顯示,戰爭是個不可避免的結果,巴基斯坦代表團赴喀布爾談判,徒勞無功。在聯合國安理會出面要求阿富汗無條件立刻交出賓拉丹以後,塔利班的教士會議卻決議將賓拉丹送往其他國家。在事實是上是拒絕了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在此同時並且警告,若美國攻擊阿富汗,阿富汗會發動全世界的對美「聖戰」。而美國總統布希在國會的演說中所強調的「長期抗戰」,並要求世界各國在美國與恐怖份子之間作一選擇的命題,已經讓整個事件的發展沒有迴旋的餘地。


 


由於阿富汗位置近於亞洲大陸中心,境內百分之八十崇山峻嶺,不僅可以使賓拉丹在阿富汗境內輕易隱蔽,必要時可以在阿富汗、巴基斯坦邊界山區移轉,甚至可以潛入中國境內。因此,如果美國單用空中攻擊,除了震撼作用和出口怨氣外,效果有限;而賓拉丹也不太可能重蹈當年車臣的杜達耶夫在衛星通話時被俄軍鎖定而喪生的覆轍。如果是派遣地面部隊,則必須借道阿富汗週邊國家。先不論美軍是否能借道進入阿富汗,過去137年以來,英國與蘇聯都沒真正征服過阿富汗,而蘇聯的前車之鑑在俄國社會的創傷如同美國的越戰。


 


如果美國要找到賓拉丹,必須尋求阿富汗週邊國家的合作與協助。其中伊朗已表明中立,巴基斯坦提供空中走廊給美國使用,已是最大的合作限度。因此,中亞的烏茲別克與塔吉克就成了一個重要關鍵,而這兩個國家的態度又與俄羅斯的態度密不可分。


 


俄羅斯由最初願意主動提供情報的協助,到最近考慮開闢「第二戰場」,俄羅斯透過與塔吉克、阿富汗的「北方聯盟」之間的合作,事實上已經影響到烏茲別克與塔吉克兩個國家的態度:烏茲別克的塔什干已經進駐了美國偵察機與傘兵部隊,而俄國、塔吉克與「北方聯盟」三方在杜桑貝的會晤更顯示出,俄國介入的程度逐步加深,這種發展勢必牽動未來整個中亞地區國際戰略情勢的走向,俄羅斯,美國,中亞諸國及中國的多邊關係將出現劇烈變化。我們暫且不論外交與軍事上的發展,911事件發生迄今,有兩個現象值得思考。


 


首先,長久以來透過電視鏡頭,台灣社會在表面上出現一個詭的現象:美國受到攻擊,剎那間死傷慘重,是個大悲劇,政府甚至宣布降半旗哀悼。但是對於死在父親懷裏的巴勒斯坦小男孩或是在巴格達因禁運而營養不良的嬰兒卻無動於衷。台灣人民如何在這件事情中關照全世界,是教育界、傳播界日後應深思的課題。


 


第二、多元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是這個世界得以美好的一個重要因素。美國長久以來在國際事務上的作為,在宣揚美國價值的同時,是否充分尊重其他不同文明的價值,恐怕是布希政府就任以來被批評「片面主義」的一種寫照。91213日,俄國社會民意研究中心(VTSIOM)對莫斯科及基輔的民眾進行調查,雖然各有48%44%的民眾對911事件感到「同情」,甚至各有52%71%的民眾感到「憤怒」,但是,卻各有35%25%的民眾同意一種觀點:美國人自已終於體會到在伊拉克,南斯拉夫的平民被轟炸的滋味,而認為美國人是自作自受。這個調查讓我們深思一個問題:恐怖主義是個「果」,還是個「因」?


 


如果,北愛爾蘭只占四分之一的愛爾蘭人能夠在投票程序中或與英國談判過程裏得到與愛爾蘭共和國統一的機會與可能,是否需要暴力?如果,世界焦點都關注伊拉克、土耳其兩個國家用坦克、毒氣對庫德人進行屠村時的國家暴行,庫德人是否需要在安卡拉放置炸彈?如果,國際社會承認聯合國未依決議協助巴勒斯坦人在自已故鄉建國的錯誤,造成巴勒斯坦人在自己的故鄉卻變成次等公民時的悲哀,是否會有那麼多巴勒斯坦青年會拿石頭與以色列軍警的催淚瓦斯對抗?或是,如果歐盟在關照波士尼亞人被屠殺的同時,能正視塞爾維亞人亦曾遭受同樣待遇的事實,在巴爾幹半島是否會出現更可怕的種族滅絕?所有的這些衝突,都是我們在思考恐怖主義的不正當性與如何消恐怖主義時,必須反省的問題。


 


我們承認,恐怖主義是一種反文明的行為。事實上,沒有一種文明可以容忍恐怖主義。但是,以暴制暴只會解決形式上的問題。「賓拉丹」所代表的,是一種對現實社會中優勢價值的否定與反抗。而這種價值的優勢,並不代表它可以適合用來檢視所有人類社會文明存在的正當性。如果我們不能體會到:人類社會需要的是一種多元價值的並存與互重;如果人類社會中存在著不公義,不幸福,不公平,那麼,恐怖主義會附身在任何軀體上活下來,這個軀體無論叫做「國家」、「宗教」、「個人」或是「團體」,都會在人類社會中不斷重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