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2009

車臣事件 本只是氏族戰爭(原載於聯合1995/01/09)

        車臣之戰,日益引起國際社會關切,但論者多由莫斯科的角度出發。筆者在情勢與車臣類似的韃靼共和國首府喀山市長居三年,觀察少數民族情勢,別有所感。


 


        車臣人的社會習俗和民族性有幾個引人注目的特點:第一,車臣人自古以來就是英勇善戰的民族。在中國歷史上,車臣人與印古什人及奥先其人被通稱「阿速人」,這些阿速人與欽察人(今日韃靼人的祖先)在十三、十四世紀時被大量徵召至中國,構成當時元朝王室的主要武裝部隊。


 


        第二,車臣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至今仍是氏族,因氏族而成的派系林立,派系互相傾軋、戰鬥、敵視是一個普遍現象。除非全民族出現一個共同領袖,否則這種內部傾軋不會停止。


 


        第三,「血親復仇」的原則迄今未變。在車臣社會中自己氏族中任一份子被異氏族傷害,則全氏族必為其復仇,並視為不共載天之仇。復仇的方法就是以血還血。


 


        對俄羅斯境內少數民族而言,他們清楚的知道,「獨立」這個問題,在「主觀意識」上理想克服不了「客觀條件」上的現實。所謂「獨立」,其目的一在強化鞏固本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二在增加與莫斯科聯邦政府談判的籌碼,以爭取最大可能的自主、自治,特別是在經濟範圍。


 


        在對待車臣獨立與分離意識的課題上,俄羅斯政府犯了嚴重的錯誤。聯邦政府簡單的把杜達耶夫化約成分離主義者,而反對派則是反分離主義者。其實,就車臣社會中政府與反對派的對立本質分析,獨立與非獨立根本不構成車臣內鬥的要件。車臣共和國的內部是氏族爭端的擴大化,杜達耶夫的氏族及其氏族聯盟在取得所有的政經資源同時,依據「氏族」傳統必要排擠其他氏族,在這過程中所發生的流血衝突,再依「血親復仇」原則,不斷的發生報復與反報復。這才是車臣共和國內戰的根本原因。「獨立」問題只是被一方用來強化自身心理意識,而被另一方用來爭取聯邦政府的支援(反對派)。


 


        由於未認清車臣共和國內訌的本質,聯邦政府竟然由特勤單位以一個人六百萬元的代價招募傭兵加入反對派陣營。俄羅斯傭兵的出現,使得原本單純的車臣人內部衝突醱酵成民族(俄羅斯人)與民族(車臣人)的對抗。


 


        僱傭兵的曝光,如果聯邦政府出面道歉,並且突破傳統觀念,把政經利益做令雙方都滿意的分配,情勢仍可挽回。俄羅斯聯邦政府不循此途,反而作成了出兵的錯誤決定。這就意味著「第二次高加索戰爭」的展開。此後車臣境內不會有反對派,只會有對抗俄羅斯人的車臣民族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