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2014

烏克蘭的政變劇




自2013年11月29日烏克蘭總統亞努柯維契(В.Янукович)未能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與歐盟舉行的「2013東方夥伴」高峰會(Вильнюс-2013, саммит "Восточного партнерства")上與歐盟簽署合作協議,並轉而宣布將強化與俄羅斯之合作,為進入由俄羅斯主導,由俄羅斯、哈薩克、白俄羅斯組成的「關稅同盟」(Таможенный союз)進行準備一事後,烏克蘭政局進入激烈的朝野對抗。尤其2014年1月19日 亞努柯維奇簽署了由國會通過的一系列關於集會遊行與大眾傳媒的相關法律後,引致反對黨更激烈的接頭抗爭,反對黨並在烏克蘭各地及首都基輔占據政府機關,要求解散現有政府並提前進行原應於2015年進行的總統選舉。這種混亂以亞努柯維奇下台提摩盛科(Юлия тимощенко)出獄提前舉行總統選舉而暫告一段落但是這個段落充滿著一系列的荒謬
首先最弔詭的是,烏克蘭的政治發展情勢迄今越演越烈,卻是建立在一個「多數總統」加一個在國會中具有「多數優勢執政黨」背景下發生。
現任總統亞努柯維奇於2010年2月的第2輪選舉中,以48.95%的得票率擊敗對手提摩申科(Ю.Тимощенко)的45.47%得票率而當選總統(在第一輪投票中,亞努柯維奇得票35.32%,提摩申科25.05%)。而在2012年10月的第七屆國會(Рада)選舉中,與總統亞努柯維奇同一陣營的「地區黨」(партия регионов),以總席次186席(在小選區單一席次中取得114席,在政黨比例代表席次獲得72席)取得第一大黨地位後,在第7屆國會的黨團組成中以210席成為國會最大黨團,並與共產黨的32席組成242席(53.77%) 的穩定多數。
一個合法選出的多數總統,一個合法選出的國會多數黨,竟然不能實踐自己的政治主張,選輸的少數黨用石頭、汽油去壓迫一個多數政府必須遵守少數黨的政治主張,這種叫作民主?
再者,媒體全面一面倒的同情反對黨。但是,反對黨真的弱勢嗎?先看幾張照片。

1.

這種場面,這種警察是能有多暴力?
http://lenta.ru/articles/2014/02/20/major/

2.



«Красный крест» оказывает помощь пострадавшему в боях у здания Верховной рады сотруднику МВД Украины, 18 февраля 2014 года
Фото: Женя Савилов / AFP


醫護人員幫受傷的年輕警察包紮時,還必須擋住群眾的攻擊。

3.


http://lenta.ru/articles/2014/02/21/gunshots/
拿著利斧追求民主?


台灣媒體幾乎一面倒的只看一半的事實(美國的事實),無視於另一半。難道另一半的人不是人?奇怪的是,媒體聚焦在反對派中一般群眾受的苦,卻無視於另外一邊一般人受的苦。



第三,先不說波蘭前總理卡欽斯基在第一時間跑到基輔支持反對派了,2013年12月15日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麥坎及民主黨的參議員莫菲跑到基輔去。看看麥坎兩張照片。

1.



2.
和拳擊手Klichko一見如故

如果一個俄國國會議員跑到美國某個反政府的集會,大聲公開宣示表達支持的立場,請問,會有甚麼結果?

這是怎樣的一種標準?


第四。
情勢演變迄今,亞努柯維奇要負最大責任。自己是多數總統,國會有多數優勢,警察及各公部門忠於職守,甚至在西部號稱是反對派大本營的地區還有幾個州長是地區黨的,結果弄成這樣,一敗塗地。亞努柯維奇對不起2010年及2012年投票給他及其政黨的多數選民,對不起在國會中力抗反對黨杯葛的地區黨同志,更對不起自去年11月開始,在基輔街頭上盡忠職守的警察,公務員和Berkut們。梅德韋傑夫公開對亞努柯維奇說,不要成為擦腳的抹布(не вытирали ноги, как о тряпкy),結果亞努柯維奇就是一個小孬孬,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就像當年吉爾吉斯的阿卡耶夫。
不管喜歡不喜歡,俄羅斯有個普京.


第五。
基輔的衝突應該分成兩段去看。第一段由去年11月到今年1月,反對派的抗爭和政府的對峙還有些政見之爭,還可以說甚麼意見不合的事情(但這樣可以讓反對黨立刻變成你死我活的抗爭也太怪了吧)。但是自1月起變調了,可以想像警察自去年11月起連續2、3個月處在緊繃無法休息的狀態而出現的巨大壓力嗎?然後執法部門完全不清楚政府的戰略目的為何,一直搖擺讓執法部門無所適從。到2月就失控了,上層管不了中層,下層面對反對派的持續壓力下失控了。自18號起的街頭衝突只能算是幫派的街頭群毆,變成私人之間的恩怨算帳。入歐?親俄?
沒錯,警察不該開槍,所以,可以等著被斧頭劈?


第六。
這種長時間的抗爭怎會沒有外力介入,就跟2004-2005年一樣,西部幾個州進行動員,到基輔時有沒有先攻擊各地警察、公務機關?到基輔要不要交通工具?在基輔這長時間又是冬天,要不要吃、喝、睡、拉、保暖?要不要錢?要不要物資?


第七。
話語權被掌握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其實只要想想看一個緩簽,亞努柯維奇只是延緩簽歐盟協議,沒說不簽。但怪的是,沒人去探究到底簽了這個協議對烏克蘭的好壞處在哪,完全沒人問。別忘了,去年的論壇不光是烏克蘭沒簽,亞美尼亞也沒簽。然後,一個求救視訊爆紅,紅到好像烏克蘭就是這樣,所有烏克蘭人都反政府,也太離奇。誰說共產黨會宣傳?
也難怪新疆這些年在民族工作上一直強調掌握話語權的重要。


第八。
從2005年起就不斷的提到一件事,提摩盛科是個被媒體包裝出來的所謂民主鬥士。而且,這個前提是建立在「反普京的俄羅斯」這個前提下成立的。提摩盛科就是個政客,1990年前不會說烏克蘭語的「企業家」,突然之間變成一個右派的愛國主義者,愛死了烏克蘭的政治家。都沒人去追究2004-2005年是怎麼藉著尤申科的再選,激化了烏克蘭的族群對立。「烏克蘭是烏克蘭人的烏克蘭﹗」這句話是誰挑明的?為何尤申科會和提摩盛科鬧翻?然後可以在亞努柯維奇當選總統之後去當總理﹗政治道德?亞努柯維奇貪污?﹗哪個烏克蘭檯面上,由蘇聯時代留下來的政客不政商勾結?「天然氣公主」?這次事件中,烏克蘭的大企業家全噤聲不說話,就了解了。


第九。
烏克蘭這樣文化、歷史、族群、地理和政治結構的國家不能讓右派民族主義政黨執政,會是個悲劇。為何?才到2月23日,反對黨在國會中第一個改的法律就是取消2012年的「國家語言政策法」(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языковой политике),取消俄語在地方成為官方語之一的權利(На Украине отменили закон о региональном статусе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http://lenta.ru/news/2014/02/23/language/)。甚至準備禁止地區黨和共產黨活動(Раде предложили запретить Партию регионов и Компартию Украины. http://lenta.ru/news/2014/02/23/ban/)。這是一種怎樣的法西斯黨?如果有人認為這個國家可以交給這樣的政治領袖(如果有人認為拳擊手也可以算是政治領袖的話),這樣充滿右翼意識形態的政黨(而且一定是聯合性的政黨)而不會出事的話,那就天佑這個國家了。
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準備上場了吧?
奧德薩?


第十。
歐盟去年在亞努柯維奇出席論壇前,如果就答應烏克蘭提出的財政援助,亞努柯維奇會不簽協議?歐盟逼著亞努柯維奇和阿札洛夫回頭找普京,現在答應援助200億歐元,希望德國、法國能拿出200億歐元。還不說亞努柯維奇為了降低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轉頭向歐洲買天然氣,而歐洲賣的價格比俄羅斯賣的還高,讓烏克蘭債務雪上加霜。不管是否真心或是被稱為能源外交,起碼俄羅斯會打折。
先不管西方典型的「現實利益」、「傳統勢力範圍」的觀點,俄羅斯為了兩個「斯拉夫兄弟」作的還不夠多?好歹這兩個兄弟也要想辦法像哈薩克一樣自立自強吧。


第十一。
烏克蘭憲法第111條罷免總統程序:
1.國會1/2多數提案成立調查委員會,調查總統犯罪事實
2.國會以2/3多數通過總統犯罪事實報告後,送憲法法庭及最高法院
3.憲法法庭及最高法院裁定書皆同意調查報告書內容
4.國會以3/4多數通過憲法法庭及最高法院裁定書
5.總統解除職務後由總理代行總統職務至新總統選出


如果烏克蘭這種情況不叫政變,那甚麼叫政變?
Господи, защищай Украину!


第十二。
每個烏克蘭人都認為自己是歐洲人。但是當一群人認為,應該徹底的去俄羅斯化,建立一個純粹的烏克蘭國家時,為什麼不能尊重另一群願意,並主張和俄羅斯保持一定合作關係的意願?
很多人會用強權權力平衡的觀念來談今天的問題,只能就政治地緣關係來說,過去歷史上的波蘭變成今天的烏克蘭。1651年Bogdan Khmelnitskii被波蘭打敗而向Aleksei求援,1654年又召開Rada決議加入俄羅斯,言明:「永遠與莫斯科一起,永遠與俄羅斯人民在一起﹗」(Naveki c Moskovoi,naveki c russkim narodom!)莫斯科與波蘭打了13年戰爭,才在Smolensk與波蘭王Yan Kazmir簽訂Andrusovskii dogovor,兩個國家確定了烏克蘭今天的基本格局。如今回頭來看這段歷史,也真令人感觸。


2/10/2014

全球化下的少數民族問題





少數族群在全球化下的境遇已經是個有20年歷史的議題了,尤其是跨國企業將自然資源,透過政治網絡,以自由化為藉口,當作資本商品來賺錢以後,這種情形更是明顯.所以,這類議題不算新的.然而,全球化下受傷的只有少數民族嗎?當然不是.


自全球化浪潮捲動以來,稍微對社會主義觀點有了解的,都知道這是個全球階級重製的一個過程.就是全球資本與資源被部分占據在社會頂尖位置的個人與集團掌握,其它大部分的人都被納入到這個體系中運作.所以,財富的集中與低薪資兩件事情形成共生.這大抵是全球化浪潮下的必然.全世界的國家也被新的階級分工所劃定:一些國家成為其它國家的製造商,身為製造商國家中有一群人成為前端公司的代辦,然後其他人成為再剝削的工蟻.這種情況遠遠超出馬克思當時的想像.


因此,無論是ECFA, TPP, RECP都是在現代全球化下區域經濟整合的一部分(其實我們知道,全球化不是現代才有的).這個影響是一種階級的問題,而不是族群差異的問題,重點在於,在這種區域經濟和全球化壓力下,階級意識比族群意識更重要.


所以,台灣原住民遇到的歷史命運不是單獨的特殊案例,是人類歷史上各地區的通案,台灣原住民問題不能只放在台灣的區塊脈絡中去觀察,這樣子太膚淺了.尤其,如果又只關注在語言消失與否的爭議,嚴格說來,以歷史性而言,實在不夠宏觀.


有時候看一些自栩為左派的關懷文章,像不斷用一種華麗文藻堆砌出來的磚頭.像極了無病呻吟的文青,饌飲著資本主義布爾喬亞的卡布奇諾,卻批著左派的浴巾,書空咄咄.這種文章太多了,汗牛充棟以外,完全沒有左派以天下蒼生為己志的胸懷,只躲在自己的小圈子裏取暖.


而且,追求知識的目的在於正面面對問題,去解決問題.如果知識的學習只是要逃避問題,則學習知識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所謂的”危險”用經驗法則就可以理解,不需要去讀一些偉大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