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2009

終究(1)

是年輕的青春啊........本以為會聽到低低的飲泣聲


結果...........殘念


那個形容人流血的時候就像蕃茄擠出汁的亞美尼亞人,


那個14歲就上戰場,殺了第一個人的小孩(但是,我承認,當我聽到他說:旁邊人說,"他媽的就不過是一德國人而已"時我承認,我不禁笑了),


那個笑著形容如何割斷德國人脖子的老頭,


那個哭著說自己被控叛國的老太太,


那個因為課堂不安份被判勞改的老先生,


那個被輪暴的德國媽媽..


誰的錯?????


 


4/28/2009

我的俄國生活-大學(1)

教育部來文通知我們開放公費生到蘇聯的公文到時,Berlin/Humbold的Zulassung已經來了,(講到這,就要順便提到前次台俄同學會辦留學座談時,文教處副處長說不知道我是留俄公費生.也難怪,我們倆人第一批斯拉夫學門的公費生,在當時政策下是不准赴蘇聯的.所以,我們都選了德國).我立刻和在Konstanz的同學打電話,問要不要轉留學國.結果同學決定留下,於是我寫了信給莫斯科,彼得堡和喀山三個學校外事處提出申請.在等回信的過程中,在Goethe Institut的半年語言課已上完,Mittelstuffe證書也拿到了,但還要等俄國的回信啊,不得已和Bonn說明後,文化組同意我再讀一期,所以Goethe/Mannheim我竟唸了8個月!!!終於,彼得堡回信說歡迎但先唸語言班,其它唸完再說.莫大沒回信(為甚麼,我也不知),喀山回的很清楚,權利義務一目了然,再問了幾個同班俄國同學的意見後,決定去喀山吧,


但,要怎麼去?????


Любовь моя(1)



 


Здравствуй,


хороший мой.


Хочу поздравить тебя с наступаюшим Новым годом.


Зима. Красиво. Холодно. Я не дам тебе замерзнуть.


Всё будет очень хорошо, пусть всё будет у тебя о`кей!


И не будет никогда dog`s day for you.


Счастья,любви,успехов только тебе.


Дарю тебе свою улыбку, она твоя,


раз уж она тебе так нравится!


Нежно целую. Сххха


4/24/2009

網路書店

如果要買俄文書,可以試試:


http://www.ozon.ru/


但有兩個問題,一是郵費太貴,比書還貴.二是影音產品不能出境.


寄到台灣的時間看運氣,快的有通知寄出後五天就收到,平均是兩週.如果刷卡後缺書,書款會保留在你個人帳戶內,下次抵用.目前為止還算可靠.


我的俄國生活-家人(2)

2000年在Раифский 修道院受洗時,Виктор二話不說找了Нина兩人一起當我的教父,教母.Виктор準備了受洗用的十字架,Нина從家裏準備了一條洗禮用的毛巾(這條毛巾跟著我回台灣,一直捨不得用,也不准其它人用).


老太太(Ольга Николаевна Абызова)生前一直不贊成我受洗,直到Виктор陪我到Юдино,在老太太的墓前,看著她,望著眼前的白樺樹林,我說,我想受洗.於是事情就這樣定了.


下次要去看他了........


Наташа在電話裏問我甚麼時後回去,然後就哭.......


Не могу........


Света..Юдино.....


4/21/2009

我的俄國生活-家人(1)






我的教父Виктор Георгиевич Абызов,今年(2008)3月過世,59歲.ㄣ...那是個好長的故事.....


再說吧...



我的教母Нина Федоровна Сабитова


流行音樂-(1)

如果想聽最新的俄國流行音樂專輯,可以試試下列網站,有英文介面.


http://www.russiandvd.com/store/


線上收聽即時廣播可以試試:


http://www.rusradio.ru


有每週排行榜,如果有興趣的話,還可以去投個票,衝一下喜歡歌手的票數.


4/10/2009

「中」俄關係對兩岸問題的可能衝擊(原載於聯合1996/04/28)

        俄國總統葉爾欽訪問中國大陸與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發表聯合聲明後,接著又於上海與中國大陸、哈薩克、吉爾吉斯及塔吉克等國簽署了邊界協定,大致把1991年蘇聯解體以後留下的邊界認定問題作了最後總結。就此點而言,俄、「中」聯合聲明成五國邊界協定並不是「了無新意」。如果再稍微切入問題核心,應可得到進一步的解答。


 


        首先,五國邊界協定的簽署最直接的受益者,既不是俄羅斯或是中國大陸,而是中亞三國,尤其是哈薩克。哈薩克自獨立以後一直為了首都阿拉木圖離中、哈邊境太近一事傷透腦筋,既無戰略縱深,也無地理縱深。尤其中國大陸三不五時在羅布泊試爆,更弄的哈薩克有苦說不出。1994年開始,哈薩克計畫把首都遷往更內陸地區的工作正式浮上檯面,不過卻一直為了財政及民族心理意識上的困難而遲遲無法展開。五國邊界協定確立之後,對哈薩克的國家安全提供了心理上的保證,解決了部份遷都與否的內部矛盾。而且,就協定內容來看,中國大陸與中亞諸國的邊界貿易會因此得到正面刺激。


 


        第二,就俄國立場來看,葉爾欽訪問中國大陸除了是為了軍事和經濟合作利益以外,與中國大陸發直發展戰略合作的夥伴關係,是以另一種形式向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軍事集團提出了抗議。前蘇聯時代俄國的國家安全防線是建立在東、西德的邊界上,自華沙公約解散以及蘇聯瓦解議後,俄國在心理上是把國家安全線放在斯拉夫民族兄弟國家的身上;也就是以波蘭、捷克、南斯拉夫這些區域做為與西歐國家的緩衝區。結果,華沙公約解散後,北約不僅沒有解散,而且時常在未知會俄國的情況下攻擊塞爾維亞人,歐美媒體更是一面倒的批判信仰中正教的塞爾維亞人,同情穆斯林。更有甚者,北約竟然把波蘭、捷克、匈牙利等國納入其對話夥伴行列,讓俄羅斯真是孰可忍孰不可忍,不只是心理上感到受侵略、威脅,甚至是屈辱。就俄國來說,穩定後方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是必然的走向,無論是任何人擔任俄國總統都會走這條路。尤其,俄國東部的濱海省為了中國大陸人民非法入境及定居的問題快到了抓狂的地步。就俄國方面來講,不趕快解決不行,俄「中」雙方為此問題必然有一系列的後續談判。


 


        第三,就中國大陸而言,維持大戰略局面的穩定是必需的,無論是俄、「中」聯合聲明或五國協定對中國大陸來說,是「好吃又大碗」有得無失的事情。而且在聯合聲明中近似唐突的指出支持俄國以武力鎮壓車臣獨立運動,一方面是藉以表現一個朋友在道義上上的支持,以對抗「藉人權為名,行分化主權統一之實」的歐美國家,另方面也為日後面對台灣問題時,牽制俄國的態度埋下伏筆。未來俄、「中」雙方應不至於有實質上的同盟關係,因為這種事可暗不可明,雙方必然都明白這種事情會影響世界上的穩定關係。


 


        第四、俄、「中」聯合聲明對台灣自然沒有立即可見的影響,但日後對俄、「中」雙方關係對台灣可以預見會有下列衝擊:首先,這次隨葉爾欽訪問中國大陸的官員,除了國防部長葛拉契夫以外,還有主管國防工業的第一副總理索斯科維莿。因此,我們要擔心的不在於俄國要賣多少戰鬥機、飛彈給中國大陸,而必須擔心俄國會轉移多少技術、生產線給中國大陸,給台灣的國防自衛能力造成壓力?其次俄羅斯一直期望能進入APEC,這次中國大陸也答應伸出援手,俄國進入APEC應是可以預見。如果俄國進入APEC之後,台灣未來在APEC的角色與地位及活動空間會不會受到衝擊,恐怕要早日謀劃對策。最後要指出的是,台灣對俄國及中亞諸國的外交工作本就有先天不足的困難,外交、經貿單位在面對未來的俄、「中」關係時,必須快快痛下決心對俄國展現台灣的實際力量才行。


 


我們也在兩難天平上(原載於聯合1996/01/20)

       在俄羅斯聯邦部隊連續數天以優勢火力對車臣武裝 人員進行強力掃蕩之後,俄國總統葉爾欽宣稱達格斯坦境內的人質被劫事件已經結束。誠然,就單一的軍事行動而言,波弗米斯克事件已算結束,但延續數天的衝突卻提供給我們其他不同的訊息。



        第一,基本上,任何政府在面對人質危機時,最優先考慮的問題應該是人質性命的保存,而非消滅武裝劫匪,藉以展現國家力量。但由俄國政府處理歷次相似事件的過程與手段來看,明顯的,在俄國政府的天平上,後者重於前者。必須指出的是,以俄羅斯式的否定性思考而言,消滅劫匪的順序優先於營救人質。因此,當俄軍以坦克、大砲、武裝直升機不顧人質安全逕行掃射、轟炸時,老實說,我們可以理解葉爾欽下命攻擊的心理背景。至於是不是受到愛國主義者以及競選連任的壓力而迫使葉爾欽訴諸暴力解決爭端,肯定的說,這些外在壓力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大。


 


        第二,土耳其渡輪被劫持事件,不能被單純地視之為「國防恐怖活動」。俄羅斯聯邦政府在車臣內爭初使之時,先以金錢、武器支援反杜達耶夫的各派,繼則透過特勤單位(FSK)以一個人簽約金六百萬盧布的代價招募傭兵投入反杜達耶夫陣營,最後更動用國防武力攻入車臣。這一連串的行動把車臣事件的層次拉高到「俄羅斯人」與「車臣人」的民族戰爭,更近一步提升到回教徒對抗異教徒的緊張狀態。1994年12月俄軍攻入車臣,度達耶夫方面有來自阿富汗、約旦、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的參戰者正式表現出這種情緒。因此,劫持土耳其渡輪以聲援在車臣受到壓迫的回教弟兄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第三,車臣武裝人員是否如俄國政府所宣稱的槍殺人質而引發俄軍的武力攻擊?由於沒有可信的證據,因此我們持保留的態度。我們倒是可以想以1995年6月發生在布丹諾夫斯克(Budennovsk)的人質事件做個對照。布丹諾夫斯克事件開始之初,俄國官方媒體不斷地宣傳以巴塞耶夫為首的車臣人如何的對當地人質施以屈辱與暴力,然而事實的真相卻是,當巴塞耶夫為首的車臣武裝人員撤離時,不僅發生「劫匪」和人質含淚互道別別離的場面,更有三十多人名人質自願當人肉盾牌護送車臣武裝人員返鄉。因此,當俄國官方媒體不斷地宣稱車臣人是如何殘暴、邪惡地對待俄羅斯人時,我們不能不去考慮少數民族的立場。


 


        第四,我們可以理解,俄羅斯聯邦政府和車臣民族正好站在多民族國家兩難天平的左右二邊,亦即「國家領土與主權統一的神聖性」對應著「少數民族獨立自決要求的合理性」。如何兼顧兩者,取得一個平衡點,這不僅是俄國政府、百姓應該面對的問題,也是全世界大多數多民族國家,包括台灣,應該思索的課題。


現今的俄國 沒舵、沒帆、沒夢(原載於聯合1998/09/06)

        最近俄國的盧布持續貶值,銀行門口擠滿人潮,街上有著數不清的茫然面孔。時光似乎依下子被拉回到1992年、93年的時代。目前我們除了推測葉爾欽是否下台,會不會競選下任總統,或是國會中各黨派的合縱連横關係,彼此能結納多少票等問題外,似乎可以試著去貼近俄國一般老百姓的心理面來了解他們在這種社會情勢下如何去面對未來?


 


        俄國葉爾欽任內,造就了一個分裂又疏離的社會:一邊是一般老百姓,天天在想明天買牛奶麵包的錢在哪,這些人包括全體的受薪階級(不論是藍領或是白領)、軍人、領退休金的老人、領社會津貼的單親媽媽;另一邊是出入以進口高級轎車代步,口袋拿出來就是一疊百元美金大鈔的這些人,包括各級政府高官、民代、黑幫、大型私人企業主所構成的政商網路,即所謂的「新俄羅斯人」階級。


 


         政治、社會與經濟的動盪,把整個俄國的社會意識拖到無底深淵,此時俄國社會是個迷失的社會。


         1917年到1990年蘇聯這段歷史該如何與現在連接沒有個定論,又該如何爛到1917年以前的歷史呢?一般老百姓到現在還不清楚蘇聯這個國家為何會消失?又為什麼有個俄羅斯出現?如果蘇聯是錯的,沙皇時代應該是對的囉?但是現在尼古拉二世又成了聖者,這如何解釋呢?這種情況對四十歲到五十歲以上的的一般俄國百姓來說,最為痛苦。受過二次大戰的苦楚,心中的國家價值是不可取代的的歷史記憶。蘇聯時代所受教育中奉為圭臬的,正直、誠實、廉潔和勤奮,在這個民主時代,全成了笑話。現今的俄國社會印證了一句俄國諺語:「沒有舵沒有帆」,全國上下喪失了目標。


 


        人心又回到古老的年代。根據1998年出版的第三十三期的週報《論理與事實》的民調顯示,有三分之二的老百姓不認為偷盜是可恥的事情,這證明了二百年前有人要求當時的俄國大歷史學家卡拉姆津用一個字來形容俄國人的特質:他不用形容詞,不用名詞,而用了一個現在式的動詞「偷盜」。


 


        政府能幫助百姓,想出解決之道嗎?不行。現在俄國各級政府的領導者、決策者有哪些不是由共黨官僚體體系中培養拔擢出來的?這些人只是轉了一個身又回到位置上,換了一套戲服而已,這樣的官員只能照章行事,面對一個新世界,沒有人有能力去解決、去面對。不要忘記俄國經濟在齊諾米爾丁主攻內最大的弔詭在於:一邊報告說國家的總體產值,、經濟成長率一路下跌,而另一邊卻又告訴你國民平均所得一路上升,生活水準步步提高,俄國政府在齊諾米爾丁任內創造了另一種經濟奇蹟。老百姓也知道這個點,所以也沒有幾個人會去對現在這個政府抱有希望,只有冷漠。俄國一般百姓現在心理上的深沈危機在於以往蘇聯時代也許日子有苦過、也有好過。但是,無論情況多壞,每個人對未來都抱著希望。而現在呢?卻是過一天算一天。有錢就花掉,懷孕了就打掉,誰也不知道明天會如何?有句俄國諺語說:「過著日子慢慢看下去吧!」


 


        當一個社會失去希望、失去夢想時,這會是個怎麼樣的世界?這才是俄國人真正的悲哀。所以當那麼多人投票支持共產黨,並不表示這些人支持找回以前那個政府,當很多人拿著史達林、列寧的肖像遊行時,也不表示他們希望史達林、列寧復活,那是一種渴望,渴望回到一種無慮、無懼、平靜、有秩序的生活方式,那無關保守派,也無關計劃經濟或是自由經濟,那只是奢侈的要求:好好活下去。


 


        做為一個外國人,在看待俄國社會時,應該多賦予一些人性的關懷,人心的體貼。


西方陷入阿國族群戰爭?(原載於聯合2002/11/14)

        十二日夜間神學士部對有組織的撤離首都喀布爾,向南方的坎達哈撤退。十三日破曉,北方聯盟的部隊在法辛姆將軍的率領下,在沒遇到抵抗的情形下,由北面進入喀布爾。


 


        表面上,這是美國開打以來的一場軍事勝利,但是這種軍事勝利卻是最糟糕噩夢的開始。


 


        第一,北方聯盟的速度太快,現在必須停下來,留在喀布爾就好,如果繼續南下直取坎達哈,會點燃巴基斯坦境內帕什圖人的族群怒火,造成巴基斯坦不可收拾的局面。尤有甚者,如果所謂「反恐怖戰爭」變成「族群戰爭」,不只會使這場捉拿賓拉丹的戲碼一剎那間變調,也會使美國、西方聯盟、巴基斯坦掉入泥淖不可自拔。


 


        第二,地方聯盟部隊進入喀布爾之後,難免會劫掠一番,帕什圖族群的阿富汗百姓必然會受到人到上的不公平待遇。聯合國,美國必須在這方面投注更多的注意力和免擔更多的責任。


 


        第三,戰爭開打迄今,賓拉丹還沒找到,如何組成後神學士政府各方面都沒達成共識,美、俄,巴基斯坦都各有打算,目前還沒找到共同的妥協點。美國恐怕會陷入一種「軍事上不能再進,政治上卻不能脫身」的泥淖。對美國來說,麻煩才剛開始。


 


        第四,北方聯盟這次不顧美國及巴基斯坦要求,在阿富汗及國際尚未達成如何組織後神學士政府的共識情形下就迅速進入喀布爾並進占坎達哈機場,是受到前政府拉巴尼的影響。而拉巴尼的支持者正是俄羅斯。換句話說,俄羅斯藉著美國軍事行動協助,把原阿富汗人驅逐的拉巴尼又送回喀布爾,使俄國影響力再次回到阿富汗,而且不費任何力氣,得到最大利益。


 


        第五,類似阿富汗這種在民族結構上是一大多小的民族國家而言,政府的組成無論如何是以佔多數的帕什圖人為核心。然而,戰爭迄今,事實上是把大部分的帕什圖人推向對立面。單靠北方聯盟的烏茲別克人、塔吉克人以及什葉派穆斯林絕對無法組成一個穩定的政府。這點,由北方聯盟的內政部長卡努尼在第一時間就宣布不會在喀布爾自行組織政府的聲明中可以看出。然而,如何要在帕什圖人的四百個部落中取得協調,然後再與北方聯盟那些少數民族達成共識,任務之艱困可想而知。


 


        如何上述政治行動達不到效果,就會出現最遭的情況:一群西方國家陷在阿富汗的族群戰爭漩渦中不知道該怎麼辦,至於賓拉丹呢?屆時大概在阿富汗也沒幾個人會記得他的存在。


車臣事件 本只是氏族戰爭(原載於聯合1995/01/09)

        車臣之戰,日益引起國際社會關切,但論者多由莫斯科的角度出發。筆者在情勢與車臣類似的韃靼共和國首府喀山市長居三年,觀察少數民族情勢,別有所感。


 


        車臣人的社會習俗和民族性有幾個引人注目的特點:第一,車臣人自古以來就是英勇善戰的民族。在中國歷史上,車臣人與印古什人及奥先其人被通稱「阿速人」,這些阿速人與欽察人(今日韃靼人的祖先)在十三、十四世紀時被大量徵召至中國,構成當時元朝王室的主要武裝部隊。


 


        第二,車臣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至今仍是氏族,因氏族而成的派系林立,派系互相傾軋、戰鬥、敵視是一個普遍現象。除非全民族出現一個共同領袖,否則這種內部傾軋不會停止。


 


        第三,「血親復仇」的原則迄今未變。在車臣社會中自己氏族中任一份子被異氏族傷害,則全氏族必為其復仇,並視為不共載天之仇。復仇的方法就是以血還血。


 


        對俄羅斯境內少數民族而言,他們清楚的知道,「獨立」這個問題,在「主觀意識」上理想克服不了「客觀條件」上的現實。所謂「獨立」,其目的一在強化鞏固本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二在增加與莫斯科聯邦政府談判的籌碼,以爭取最大可能的自主、自治,特別是在經濟範圍。


 


        在對待車臣獨立與分離意識的課題上,俄羅斯政府犯了嚴重的錯誤。聯邦政府簡單的把杜達耶夫化約成分離主義者,而反對派則是反分離主義者。其實,就車臣社會中政府與反對派的對立本質分析,獨立與非獨立根本不構成車臣內鬥的要件。車臣共和國的內部是氏族爭端的擴大化,杜達耶夫的氏族及其氏族聯盟在取得所有的政經資源同時,依據「氏族」傳統必要排擠其他氏族,在這過程中所發生的流血衝突,再依「血親復仇」原則,不斷的發生報復與反報復。這才是車臣共和國內戰的根本原因。「獨立」問題只是被一方用來強化自身心理意識,而被另一方用來爭取聯邦政府的支援(反對派)。


 


        由於未認清車臣共和國內訌的本質,聯邦政府竟然由特勤單位以一個人六百萬元的代價招募傭兵加入反對派陣營。俄羅斯傭兵的出現,使得原本單純的車臣人內部衝突醱酵成民族(俄羅斯人)與民族(車臣人)的對抗。


 


        僱傭兵的曝光,如果聯邦政府出面道歉,並且突破傳統觀念,把政經利益做令雙方都滿意的分配,情勢仍可挽回。俄羅斯聯邦政府不循此途,反而作成了出兵的錯誤決定。這就意味著「第二次高加索戰爭」的展開。此後車臣境內不會有反對派,只會有對抗俄羅斯人的車臣民族派。


 


沉沒的科斯克號俄羅斯最後一點驕傲的失落(原載於聯合2000/08/23)

        在俄國軍方證實科斯克號全員遇難的同時,俄國政府宣佈八月二十三日是俄國全國的「哀悼日」,以悼念科斯克號的罹難者。事情發生迄今,我們所看到是俄國社會中最後的一點自尊被消磨殆盡。


 


        俄國海軍建軍三百年,在俄國歷史上是走出陸地向全世界舞台競逐的重要象徵,這種角色在蘇聯時代尤其突出。俄國海軍在某種程度上是俄國社會在心理意識上的共同驕傲。這次事件發生後,俄國海軍所以會先後拒絕了美國以及北約的協助,並不完全在於軍事上的理由,更是出於心理上的自信與驕傲。最後在自行救援無功的情況下,才轉向挪威和英國請求協助。普亭所以有五天在索溪不公開露面,不在於他不關心航員,而在於他那份自傲。普亭投入很多時間、精神和物資在部隊及國防工業,目的之ㄧ在透過這個過程,喚回並強化整個國家及人民的自信與尊嚴,甚至不惜改造聯邦體制準備修改憲法,冒著與地方衝突的風險來強化中央權力。


 


        大部分的人在今年投票時,表明他們渴望找回那種以往的驕傲。可以這樣說,民眾在街頭巷尾的憤怒反應不在於所謂「民主」式的自由議論,而在「失落」,那種最後一點可以向別人證明俄國仍是一個偉大國家機會的錯失與情緒上的落寞。


 


        被科斯克號事件打擊的不只是普亭個人聲望,更是整個俄國社會。當這剩下不多的國家驕傲都被消磨殆盡後,俄國的出路會通往何處?


4/03/2009

尋找賓拉登(原載政大社科院政策論壇電子報第十九號)

帶著「邪惡軸心」的論點,美國總統布希訪問日本,韓國與中國大陸,目的之一在建立「反恐」的聯合意志與機制。但在此同時,巴勒斯坦青年的肉身炸彈與以色列軍隊的坦克、火箭交替登場;被羈押在古巴附近美軍基地的阿富汗戰俘所受的待遇引起美國及歐盟間的爭議;一個星期內,一個英國士兵及兩個澳大利亞士兵的遺體被送回國。但是,在理論上引起這場「反恐」戰爭的「蓋達」組織是否已經瓦解,塔利班的歐瑪爾目前身在何處,特別是,被許多人恨之入骨,誓言「死活不論」都要抓到的賓拉登,是生是死?所有這些,不僅由媒體的國際版逐漸縮小,甚至由我們的記億中慢慢變淡。


 


這場帶有所謂「高度道德情操」的反恐戰爭,逐漸變的讓人難以理解。


阿富汗的女人可以拋頭露面的上街了,但是小孩子卻開始懼怕在街上嬉戲以免被劫走;卡塞穿著足以登上著名時尚雜誌的服裝周旋在西方政客之間,卻少有人問,在阿富汗是否每個人在這個冬天都不憂衣食;前塔利班時期的各黨各派代表在柏林集會籌組大聯合政府時,北方的大小軍閥已為了各城市的地盤歸屬問題互相開火;透過鏡頭可以看到美軍在現代化帳篷中的喜怒哀樂,但我們到現在仍不清楚在馬薩里-沙里夫戰俘營中死了多少人,尤其是那些志願千里赴戰的車臣人,沙烏地阿拉伯人,葉門人,維吾爾人,民答那峨人的下落與命運。


 


這場戰爭,就另一個角度來說,成為一種以「道德+媒體」作為武器的戰爭。


 


「道德」在這場戰爭中不是一種普世價值,而是某個特定社會的個別價值。


 


這個特定價值是建立在原始的二元對立思維上:「我」是好人-「你」是壞人和「我」在一起的就是好人-和「你」在一起的就是壞人→「好人」行為的正當性不容懷疑-「壞人」應該無條件接受懲罰→「好人」的正義得到伸張-「壞人」終於自食惡果→世界回復完美的秩序,雙槍俠翻身上馬,在原野上繼續他無止盡的旅程。


 


但是,誰是好人,誰又是壞人?「媒體」會告訴你答案。而且這個媒體會告訴你任何你想知道關於「好人」的喜樂,悲慟,歡愉,卻吝嗇於告訴你,所謂的「壞人」也有相同的喜樂,悲慟,歡愉。結果,原來「人權」與「自由」可能只是「選擇性的價值」。


 


於是,當我們的資訊來源越來越零碎,越來越片斷的同時,我們的關照面就越來越狹窄,也就越沒有人去探究那些被打成「壞人」的人究竟是怎麼來的。如果不幸的,這群「壞人」中竟然有人是來自「好人」的陣營,那這幾個「壞人」就怒犯天條,罪無可赦。所以,在塔利班部隊中竟然有家世良好的道地美國人,那真是一個嚴重的事件,除了要立即隔離以外,還必須告訴每個人說,這傢伙是誤入歧途,也許是心理有疾病,以免破壞了我們這些「好人」相信的真理與價值。


 


這場戰爭拖到現在,越來越像米德描述的結果:「壞人」與「好人」只不過是站在一面鏡子前的同一個人。


 


賓拉登一會兒在菲律賓南部,一會兒有組織在索馬利亞,最新消息說他藏在喬治亞共和國的山谷裏。賓拉登在那裏不重要,重要的是,賓拉登去的地方讓大家都有好處。美軍可以千刀萬里追,在胸前掛個警徽,繼續搜捕萬惡的魔頭。而當事國呢?不必管甚麼少數民族自決,甚麼公民權利,甚麼國家主權,反正會有人幫我光明正大的勦滅「叛軍」,不,現在應該叫「恐怖份子」。


 


運氣好的話,當事國政府還會有額外的進帳。卡里莫夫獨裁專制?沒關係,一切為反恐,先給錢租建個基地再說。也因此,FBI要到北京設辦事處也就沒甚麼大不了的,反正大陸有法輪功,有疆獨、藏獨這些「宗教極端主義」+「分離主義」的恐怖份子,儘夠忙的。如果那天烏魯木齊或拉薩發生爆炸案,就更可體現「中」美合作反恐的重要性。而且,江澤民和普亭在上海APEC會面時,早把雙方境內「恐怖份子」的意義定了調。


 


所以,賓拉登是死是活,恐怕也沒幾個人會去關心。死了無法證實,活著還沒找到。反倒是,賓拉登如果那天突然跑到舞台上露臉,不論是個屍體還是活體,都會讓台上的演員和幕後的編劇傷腦筋,這部跨世紀的反恐大戲要怎麼繼續演下去。


中亞風雲急俄積極部署第二戰線(原載聯合2001/09/24)

        雖然截至目前為止,俄國在外交上並沒有承認有公開給予美國任何軍事協助,但922在塔吉克首都杜桑貝,俄羅斯參謀總長克瓦史寧上將、獨立國協反恐怖中心副主任維瓦查金與阿富汗反塔利班的「北方聯盟」新任領袖穆罕默德法辛舉行會晤。近日來各項消息顯示,俄國在塔利班政府背部建立「 第二戰線」 的跡象越來越明顯。


 


        首先,俄羅斯參謀總長、獨立國協反恐怖中心與「北方聯盟」領袖的會晤標誌著塔吉克、俄羅斯介入反塔利班政府的公開化,再配合俄軍向塔吉克邊界的集結,再再顯示第二戰線的佈署已緊鑼密鼓地展開。第二、俄羅斯總統普亭在週六於黑海渡假勝地索契召集了國家安全會議,出席成員前所未有:國安會秘書長魯賽洛、國防部長伊凡諾夫、內政部長格利茲洛夫、緊急事務部長蕭伊古、聯邦安全局長帕特魯雪夫、聯邦總檢察長烏斯汀諾夫、聯邦通訊署署長馬秋興、副參謀總長葛拉別爾尼可夫、聯邦邊防司令托茨基、對外情報局局長列別德夫、外交部副部長特魯列尼科夫、第一參謀次長巴魯耶夫斯基。這種成員的會集以往從未發生。尤其副參謀長葛拉別爾尼可夫向來負責情報,第一參謀次長主管作戰,再加上參謀總長現在身在杜桑貝,對俄國而言,情況已到非常緊急的狀況。


 


        俄國自911事件以來,對與美國的合作程度逐步改變,自總統普亭表示願提供情報合作,到外長伊凡諾夫表示,不反對獨立國協各國與美國建立軍事合作對抗恐怖份子(此後美國偵察機及傘兵立刻駐進烏茲別克),而就目前的軍事準備看來,証明俄國在反塔利班的行動中已採取較以往更積極的作為。其中最迫切的壓力來自於塔利班政府。俄羅斯第201摩托化師長久以來駐防塔吉克與阿富汗邊界抵抗塔利班政府的入侵(北方聯盟的成員大部份是阿富汗的塔吉克人與烏茲別克人),已經飽受壓力,而最近塔利班政府為了準備應付美軍攻繫,正全力壓迫「北方聯盟」向北退卻(目前北方聯盟控制地區已縮小10%5%)201師的壓力越來越大,導致俄國政府準備對塔吉克增兵。


 


        其次,賓拉丹在世界各地的秘密組織與基地,車臣被証實是其中之一。車臣戰爭迄今,曾經有阿拉伯世界各國的傭兵在車臣協助車臣反抗軍,今天俄國對阿富汗的介入除了減輕邊境壓力外,對壓縮車臣境內反抗軍的空間也有其效果。


 


最後,其實最重要的一個因素還是,地緣政治的戰略考量。過去美國曾試圖藉著與裏海週邊國家進行裏海油田開發而在中亞地區發展影響力,但效果一直不佳。但這次對塔利班政府的軍事行動卻在一瞬間將美國通往中亞的門戶打開,而且是直接敲進了中亞的心臟烏茲別克。俄國長久以來透過獨立國協的運作,在中亞地區保持著最重要的影響力,今天烏茲別克與美國的軍事合作,一方面使烏茲別克開了一扇通往西方的窗,美國也順勢可公開在中亞地區建立起橋頭堡,這個情勢的發展恐怕在一時間出乎了俄國意料之外,所以俄國必須加緊腳步,化被動為主動,在中亞地區重新站上戰略制高點。


 


        俄羅斯可以確定的是,不會直接參戰,但會透過獨立國協加強對塔吉克的軍事援助,強化塔吉克的軍事力量,以使塔吉克成為俄羅斯的一道防火。然而,911事件發展迄今,以阿富汗塔利班及賓拉丹為中心的恐怖行動與人類文明價值衝突的焦點,逐漸影響到國際戰略情勢的發展,特別是中亞地區的風雲即將變色。在這過程中,中國大陸難免會被捲入其中。國際情勢環環相扣,台灣所要關注的問題,恐怕不是單純的美國911攻擊事件,而是911事件之後美國、俄羅斯、中亞、中國之間關係的變化,國際關係風雲詭譎,台灣必須有著面對一個全新的國際戰略架構的準備。


美俄角力的選舉(原載聯合報2004/11/24)

        烏克蘭總統選舉的第二輪投票,依烏克蘭中選會的資料,現任總理雅努科維奇以49%比46%勝過反對黨的候選人尤升科。尤升科方面除了指控選舉舞弊外,不承認計票結果,並聚集十萬以上的支持者在基輔市中心抗議。而美國與歐盟也對選舉過程表示懷疑。


 


        烏克蘭本次選舉的衝突,就可見的操作面來看,最大的問題出在選委會的舉措。先是魯干州及頓涅次克州都沒有反對派的監票人,而後者正是最支持雅努科維奇的地區。另外「在戶投票」數超過10%以及不在籍投票數超過4%的部份都對雅努科維奇有利。再者,在西方國家尚未成熟可靠的出口民調,在選舉過程中幾無節制。烏克蘭中選會主委基瓦洛夫在選票還在計算時,竟然就和美國駐烏大使赫伯斯特見面,雙方會面結束後,即傳出根據出口民調和初期的選票統計顯示尤升科已贏得選舉的謠言。但是等到26%的選票計算出後,雅努科維奇反以51%比45%領先。到3/4的選票計算完,雙方差距拉近不到1%。最後1/4選票統計出時,卻又大量集中在雅努科維奇,使其最後以3%勝出。這種動盪,自然讓尤升科的支持者無法接受。


 


        若就國際背景來看,還是地緣政治上的碰撞。美國大使關心選舉的程度已如前述,普亭選前親訪烏克蘭又上電視訪談,公開支持雅努科維奇的立場也不遑多讓。


 


        先不論歐盟與美國在潛意識中如何定位俄羅斯,若以俄羅斯的角度來看,自喬治亞換了沙卡希維利後,直到其境內阿扎爾自治共和國親俄的阿巴希澤的流亡,在在顯示,俄羅斯面臨的不是短期內北約會不會擴張到門口的問題,而是如何在俄羅斯社經發展過程中,在其週邊維持一個對俄羅斯友善的戰略氛圍的問題。在這種前題下,候選人是否親俄並不是重點,而是候選人對於烏克蘭的外交軍事主張的基本態度。明顯的,如果尤升科當選,則烏克蘭軍事外交的轉向西方勢不可免。這種趨勢,就算日後再出現一個來自東部的總統也無法扭轉,俄羅斯必須支持雅努科維奇的基本立場即在此。依此觀之,烏克蘭本身及其內部的地域文化差異性,在這種遊戲中作為被操作工具的可能性還更大。


 


        目前雅努科維奇的處境並不樂觀。雅努科維奇的勝選在西方國家表態對選舉過程的懷疑下,已變成既不受西方國家信任,亦受烏克蘭西部人民質疑的總統,雅努科維奇最糟的情形,是變成和白俄羅斯總統魯卡升科一樣,成為西方國家的拒絕往來戶。但是,如果雅努科維奇不肯向反對派妥協,而尤升科又借用喬治亞的前例,拒絕承認敗選,鼓動人民革命並透過美歐外交操作,進而試圖將現政府推翻,則烏克蘭會不會重蹈1918年時東西分立的政治衝突歷史,進而牽動歐洲局勢,實在要注意觀察。


中毒變臉新興民主國家選舉怪事(原載聯合報2004/12/13)

        烏克蘭即將在本月26 日重新進行總統選舉的第二輪投票之既,自維也納傳出反對黨「我們的烏克蘭」總統候選人尤希成科的變臉是中戴奧辛毒的影響,在外國專家見證下,無論如何對尤希成科都是加分作用。


 


        整個過程大致如下:九月五日,尤希成科出現嘔吐、劇烈頭痛以及全身酸痛的症狀,當時烏克蘭醫生以腸胃性感冒進行治療。但在病情一直未能改善下,九月十日尤希成科被送往維也納進行治療。九月18日,主治醫生認為歸功於病人強建的體魄,尤希成科已康復並不需要再進行治療,只須投以綜合維他命及其它處方以強化免疫系統。當日,尤希成科返回烏克蘭繼續進行選舉活動。九月21日烏克蘭最高檢察署針對此事件進行專案調察。十月23日烏克蘭最高檢察署根據由12名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報告,認為導致尤希成科建康惡化的原因是皰疹病毒感染的結論下,認為尤希成科案件非屬刑事犯罪案件而結案。1211日在英、美、法、德各國專家的協助下,維也納方面宣佈初步確認造成尤希成科容貌急劇改變的主兇是戴奧辛以及其它化學物質。


 


        關於尤希成科的病因除了前述的皰疹病毒感染外,某些俄羅斯外科專家認為,如果是長期的進行多次的臉部整型手術,過程中若有醫療上的疏失,也會造成這種情況。


 


        在眾說紛紜下確實有些玩味之處,首先,事情初起時,尤希成科陣營立刻宣稱是政治謀殺事件。但當時維也納方面並未在其血液檢體出找出任何毒性物質。


 


        再者,烏克蘭衛生部副部長強調,要確定是否戴奧辛中毒,還必須對中毒者周邊環境進行監測才能確認其源頭。而按照尤希成科現在的情況來看,尤希成科中毒的歷程致少有兩個月到兩個半月時間。若短時間投以大量戴奧辛,則尤希成科早已喪命,況且又是只有尤希成科一人中毒。


 


        若論毒死尤希成科的得益者而言,亞努科維奇與俄羅斯方面如果真認為把尤希成科毒個半死不活,可以有利於亞努科維奇的選情,那自普亭以降也不必為輔選亞努科維奇而忙的焦頭爁額。烏克蘭總統辦公廳副主任巴及夫,在評論尤希成科陣營關於政治謀殺的的宣傳時說,據我所知,這是中世紀時候的統治者才會做的事,請尤希成科陣營先試試,其它人再跟著做。


 


        負責代表總統庫奇馬與尤希成科陣營折衝的平丘克說,尤西成科沒說謊,但自己要想想,自己的陣營中是誰會製造這種挑撥整個國家的事情。


 


        無論是否真是戴奧辛中毒,尤希成科及其核心自己會清楚是誰下毒,目的為何。


 


        烏克蘭一場總統選舉,道盡了新興民主國家所有的選舉怪事。


美國911事件與恐怖主義(原載政大社科院政策論壇電子報第一號)

 911發生之後所有跡象顯示,戰爭是個不可避免的結果,巴基斯坦代表團赴喀布爾談判,徒勞無功。在聯合國安理會出面要求阿富汗無條件立刻交出賓拉丹以後,塔利班的教士會議卻決議將賓拉丹送往其他國家。在事實是上是拒絕了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在此同時並且警告,若美國攻擊阿富汗,阿富汗會發動全世界的對美「聖戰」。而美國總統布希在國會的演說中所強調的「長期抗戰」,並要求世界各國在美國與恐怖份子之間作一選擇的命題,已經讓整個事件的發展沒有迴旋的餘地。


 


由於阿富汗位置近於亞洲大陸中心,境內百分之八十崇山峻嶺,不僅可以使賓拉丹在阿富汗境內輕易隱蔽,必要時可以在阿富汗、巴基斯坦邊界山區移轉,甚至可以潛入中國境內。因此,如果美國單用空中攻擊,除了震撼作用和出口怨氣外,效果有限;而賓拉丹也不太可能重蹈當年車臣的杜達耶夫在衛星通話時被俄軍鎖定而喪生的覆轍。如果是派遣地面部隊,則必須借道阿富汗週邊國家。先不論美軍是否能借道進入阿富汗,過去137年以來,英國與蘇聯都沒真正征服過阿富汗,而蘇聯的前車之鑑在俄國社會的創傷如同美國的越戰。


 


如果美國要找到賓拉丹,必須尋求阿富汗週邊國家的合作與協助。其中伊朗已表明中立,巴基斯坦提供空中走廊給美國使用,已是最大的合作限度。因此,中亞的烏茲別克與塔吉克就成了一個重要關鍵,而這兩個國家的態度又與俄羅斯的態度密不可分。


 


俄羅斯由最初願意主動提供情報的協助,到最近考慮開闢「第二戰場」,俄羅斯透過與塔吉克、阿富汗的「北方聯盟」之間的合作,事實上已經影響到烏茲別克與塔吉克兩個國家的態度:烏茲別克的塔什干已經進駐了美國偵察機與傘兵部隊,而俄國、塔吉克與「北方聯盟」三方在杜桑貝的會晤更顯示出,俄國介入的程度逐步加深,這種發展勢必牽動未來整個中亞地區國際戰略情勢的走向,俄羅斯,美國,中亞諸國及中國的多邊關係將出現劇烈變化。我們暫且不論外交與軍事上的發展,911事件發生迄今,有兩個現象值得思考。


 


首先,長久以來透過電視鏡頭,台灣社會在表面上出現一個詭的現象:美國受到攻擊,剎那間死傷慘重,是個大悲劇,政府甚至宣布降半旗哀悼。但是對於死在父親懷裏的巴勒斯坦小男孩或是在巴格達因禁運而營養不良的嬰兒卻無動於衷。台灣人民如何在這件事情中關照全世界,是教育界、傳播界日後應深思的課題。


 


第二、多元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是這個世界得以美好的一個重要因素。美國長久以來在國際事務上的作為,在宣揚美國價值的同時,是否充分尊重其他不同文明的價值,恐怕是布希政府就任以來被批評「片面主義」的一種寫照。91213日,俄國社會民意研究中心(VTSIOM)對莫斯科及基輔的民眾進行調查,雖然各有48%44%的民眾對911事件感到「同情」,甚至各有52%71%的民眾感到「憤怒」,但是,卻各有35%25%的民眾同意一種觀點:美國人自已終於體會到在伊拉克,南斯拉夫的平民被轟炸的滋味,而認為美國人是自作自受。這個調查讓我們深思一個問題:恐怖主義是個「果」,還是個「因」?


 


如果,北愛爾蘭只占四分之一的愛爾蘭人能夠在投票程序中或與英國談判過程裏得到與愛爾蘭共和國統一的機會與可能,是否需要暴力?如果,世界焦點都關注伊拉克、土耳其兩個國家用坦克、毒氣對庫德人進行屠村時的國家暴行,庫德人是否需要在安卡拉放置炸彈?如果,國際社會承認聯合國未依決議協助巴勒斯坦人在自已故鄉建國的錯誤,造成巴勒斯坦人在自己的故鄉卻變成次等公民時的悲哀,是否會有那麼多巴勒斯坦青年會拿石頭與以色列軍警的催淚瓦斯對抗?或是,如果歐盟在關照波士尼亞人被屠殺的同時,能正視塞爾維亞人亦曾遭受同樣待遇的事實,在巴爾幹半島是否會出現更可怕的種族滅絕?所有的這些衝突,都是我們在思考恐怖主義的不正當性與如何消恐怖主義時,必須反省的問題。


 


我們承認,恐怖主義是一種反文明的行為。事實上,沒有一種文明可以容忍恐怖主義。但是,以暴制暴只會解決形式上的問題。「賓拉丹」所代表的,是一種對現實社會中優勢價值的否定與反抗。而這種價值的優勢,並不代表它可以適合用來檢視所有人類社會文明存在的正當性。如果我們不能體會到:人類社會需要的是一種多元價值的並存與互重;如果人類社會中存在著不公義,不幸福,不公平,那麼,恐怖主義會附身在任何軀體上活下來,這個軀體無論叫做「國家」、「宗教」、「個人」或是「團體」,都會在人類社會中不斷重生。


卡巴爾迪諾-巴爾卡利亞共和國首府納爾奇克的街頭戰鬥

        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的卡巴爾迪諾-巴爾卡利亞共和國首府納爾奇克的街頭戰鬥於十四日清晨結束。近年來,巴薩耶夫為首的車臣游擊隊,將原本在車臣地區進行的游擊戰法轉移到周邊的其它共和國使用-透過穿便衣的武裝小組,同一時間對單一範圍內的政府機關,進行大規模的突擊。在戰術上的目的,明顯是迫使俄羅斯政府不斷的被動性移轉、抽調在該區的可用兵力,以緩解車臣當地的軍事壓力,而俄羅斯的回應就是單純的以優勢兵力進行殲滅戰。但長久耗時的清勦作業與不停發生的恐怖攻擊,使得俄羅斯的北高加索政策迭受批評。


 


        我們由外面觀察,北高加索地區以車臣為中心確實成為俄羅斯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巨大包袱,軍費支出更是個無底洞。問題發展到這種局面有其內外因素的交互影響。首先,北高加索地區本就是俄羅斯的「軟腹」區,長久以來就是痛處。六個共和國的經濟情況極差,80﹪-90﹪的財政是由聯邦負擔,政治上的不清明也不是秘密。否則俄羅斯聯邦政府每年編大筆預算投入該地區,進行經濟建設與社會福利保障工作,也不會到今天仍看不出成效。而社經問題的惡化,正是恐怖主義滋長的溫床。


 


        就外部因素來說,俄羅斯是有苦說不出。車臣游擊隊是連美國都認定的恐怖組織,但巴薩耶夫竟然在七月時上了美國ABC的新聞專訪,還有個駐外代表扎卡耶夫在倫敦進行外交工作。尤其,車臣游擊隊的攻擊發起點很多是來自鄰近的喬治亞,訓練基地亦然。如果反恐是一個國際合作的義務,則同情、包庇與縱容車臣游擊隊的活動,就根本是大剌剌的在俄羅斯眼前進行。這種處境只有一個「難」字可以形容。


 


        北高加索地區的恐怖活動在內外交迫下,要在短期內澈底解決幾不可能,現在只是盡可能做損害控管,讓當地局勢先穩定下來。俄羅斯南方聯邦區總統全權代表科扎克曾建議該區由聯邦進行直接管理,但是這會牽涉到憲政體制運作以及地方菁英與克里姆林宮之間關係勢必生變的風險。再加上車臣問題早已國際化,它不僅只牽扯到伊斯蘭激進主義的擴張威脅,還涉及了國際權力體系的合縱連橫,這種內外壓力,成為克里姆林宮政治選擇的嚴苛考驗。


俄國以後只有總統黨(原載聯合2003/12/10)

        俄國國會選舉於週日結束,估計此次投票率為52,67%,剛剛越過50%的有效選舉門檻。小選區單一席次選票中統一黨獲105席,共產黨12席,自由民主黨零席,祖國黨8席,右翼聯盟2席,蘋果黨4席,人民黨19席,獨立候選人65席。政黨比例部分,根據已統計的97,87%選票顯示,統一黨得票率為37,09%,共產黨為12,7%,自由民主黨為11,6%,祖國黨為9,1%。前述四個黨得以分配國會席次,使得第四屆國會預估席次分別為統一黨222席,共產黨53席,自由民主黨38席,祖國黨37席,人民黨19席,其它政黨16席。


 


        此次選舉與其說是國會選舉不如說是普丁任內的信任投票以及明年三月總統選舉的初選。總統辦公廳副主任蘇爾科夫在週一記者會上就說的很明白:俄國的政治過渡期已經結束,我們現在生活在新的俄羅斯。統一黨的勝利就是普丁總統的勝利,並要求「左、右兩翼政黨認清自己已完成歷史任務」。


俄羅斯獨立迄今,有著總統不介入單一政黨活動的政治傳統,就算葉爾欽時代府院紛擾不斷,這種政治默契的遵守使得總統做為國家政治統合的象徵角色有種起碼的底線(雖然在操作中是另一番景象)。然而不久前在彼得堡市的選舉中普丁打破這種默契,出面挺統一黨的女性候選人瑪特維延科,註定俄國的政治文化會有新的改變。


 


        此次選舉,誠如俄國媒體所稱「無聊且平淡」。因為,政黨要贏得選票唯一方法就是緊跟總統身邊寸步不離。統一黨在選舉期間於廣播電台的宣傳只有一句口號:「與總統一起選擇統一黨!」連在單一席次選舉中全軍覆沒的自由民主黨靠著「力挺總統」也可以分得38席。民主黨派(如蘋果黨),與普丁有歧異的政黨(如右翼聯盟)輸到要迎接泡沫化的局面,對照總統辦公廳副主任的談話內容,可以說,俄國以後只有一個「總統黨」。


 


        總統黨的任務在確保總統意志的貫徹。每個人都了解,普丁的下一步就是修憲以重建一個「符合國家需要,鞏固民主,發展經濟」的新體制。這種體制是建立在下列面向上:一、總統任期由四年延長為七年;二、削減地方自治權力,各聯邦主體行政首長由總統任命;三、總理由國會多數黨擔任;四、聯邦主體的重組,改名,以減少聯邦主體數目為目標;四、進行司法改革將目前的最高法院,高等仲裁法院以及憲法法庭整合為一個單位,並遷至彼得堡。


第四屆國會將於12月下旬開議,為了配合明年三月總統大選,憲法修正案會是首要課題,以新國會的結構來看,一個能貫徹總統意志的國會當能完成此種「體現民意」的改革要求。


 


        然而俄國政治的危機亦是如此:這個國家的危機在於,整個國家對一個政治人物的喜好超過對這個國家的尊重。所以人民把一切希望放在對一個人的期待上,卻讓這個人只有一種單純的道德認知,而輕忽對法律與體制負責的責任性。


 


        自由民主黨的吉林諾夫斯基說:俄羅斯需要個沙皇,就給她個沙皇。但是,下個沙皇在那裏?


俄烏鬥氣歐盟怕被拖下水(原載聯合報2005/01/02)

        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為了天然氣供應價格到底該是多少,吵的不可開交。連俄羅斯國防部長都跳下來插花,把三百年前俄烏雙邊統一時的邊界歷史問題拿來說嘴。烏克蘭總理更把1994年的解除核武備忘錄翻出來,揚言打國際官司。弄的歐盟緊張,深怕遭池魚之殃。情況就像是一家兄弟吵架的時候,還把門打開,故意讓鄰居聽見一樣。


 


        站在俄羅斯的立場來看,市場價格自由化本就是經濟開放必走的路,進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目標又設定在2007年,在自由經濟這件事上總得有些作為。況且,俄羅斯在天然氣供應前蘇聯各國這件事上又裏外不是人,Gazprom賣天然氣給前蘇聯各國,不僅沒賺甚至還要倒貼。波羅的海三國,喬治亞,烏克蘭在政治外交上一直與俄羅斯不和,甚至歧視國內的俄羅斯人,限制其國民待遇(如立陶宛和拉托維亞)。目前Gazprom賣到西歐平均價格是每千立方米約225美元,烏克蘭卻只付50美元。


 


        結果,這些國家一面要政治自主排除俄羅斯的影響,另一面卻不願付多些錢給俄羅斯,其中容或有經濟的難處,但Gazprom在商言商,也有其商業立場,不一定與烏克蘭國會選舉的事情有關,因為,12月中俄羅斯能源部已開始與波羅的海各國,莫爾達瓦,喬治亞,亞塞拜然等國談判關於提高天然氣價格的事情。其中,供應給亞塞拜然的價格提高到220-230美元,喬治亞雖說要提高俄羅斯到亞美尼亞天然氣的過境費,但也同意將價格提高到190美元。雖說烏克蘭最新的價格在95美元,但相較之下仍低於一般俄羅斯供應前蘇聯各國的價格。


 


        目前,烏克蘭主要主張就在於俄羅斯輸往歐洲天然氣管路的過境費用,要由每千立方米 一公里 的1,09美元,提高到如波蘭境內的2美元,或是德國境內的2,5美元。烏克蘭總理更獅子大開口,要求俄羅斯全年輸往歐洲天然氣的15﹪留在烏克蘭。至於烏克蘭揚言要提高俄羅斯在克里米亞軍事基地租金的說法,並不那麼實際。


 


        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爭執硬要把歐盟拖下水,烏克蘭的主要籌碼就是把歐盟拉在一起,透過歐盟的壓力轉移到俄羅斯身上。但俄羅斯自然也不會「斷氣」,明顯的會用「減壓」的方式先因應,歐洲天然氣有問題,去找烏克蘭。尤申科當然不會要俄羅斯的貸款,錢不是問題,如果隨便向俄羅斯妥協,如何向歐洲展示烏克蘭的重要性?


 


        只有土庫曼在這場戲中撈了點好處,小賺一筆。土庫曼同時賣天然氣給俄羅斯與烏克蘭,趁機漲了510美元,分別是65美元及60美元。


 


        俄羅斯有句俗話:一切都會沒事。慢慢談,總會有個皆大歡喜,面子裡子兼顧的結果出來,不急。


投票時的另一個選擇(原載政大社科院政策論壇電子報第四十七號)

        最近的北高市長選舉投票率有七成左右,比前次相同選舉低了十個百分點,也就是說,與上次選舉相較,有10%的選民放棄行使投票的權利。放棄投票的原因很多,也許有人就是提不起興趣去行使公民的權利,但是,應該總有一些人在想,反正選誰都一樣,不差我這票。


 


        七成的投票率與歐美國家相較之下並不能算低,但是,台灣的選舉已經被諷刺是一種在一籃爛蘋果中選一個比較不爛的情況。傳統上那種「選賢與能」的憧憬,反射在台灣各種選舉時反而是一種嘲弄。


 


        想想,如果一個選民認為站在抬面上的所有候選人都不值得授權時,除了天氣壞時在家睡覺,天氣好些就出門玩玩以外,就只有放棄自己的權利,不去投票。而且,目前這種選票的設計對選民只提供一種訊息:就這些了,要或是不要?要的話選一個,不要就拉倒。選民在圈選的這一刻真的是「頭家」嗎?事實上,選民無法在選票上表達其對政黨與候選人的負面意見。因此,何不改變一下選票的設計呢?


 


        俄羅斯聯邦在選票設計上,上自總統、中央級民意代表,下至聯邦主體行政首長,議會議員以及地方自治選舉,在對「人」之投票的選票上,在所有候選人名單最後,都有一欄供選民圈選:「反對上列所有候選人」。


 


        投票之有效與否除了以投票率超過50﹪做為基本門檻外,這一欄「反對上列所有候選人」的票數還有幾個重要意義。首先,如果圈選此欄之票數超過所有候選人的總票數,則該次選舉無效。道理非常明顯:大多數投票者對所有政黨提出之候選人或獨立候選人皆不滿意,亦即表達拒絕表列所有候選人之意。既然所有候選人被大多數選民拒絕,選舉亦無意義。第二、該次無效選之候選人不得再列入補選之候選人名單之中。因為,既已被選民拒絕過,豈能再次列入候選名單?也因此,政黨必須重新提出能被選民接受的候選人。在此,選民與政黨、候選人之間的主從關係出現改變,選民大可光明正大的對所有政黨和候選人說:我們不喜歡。


 


        在台灣的選票計算時,只計算「得票數」與「得票率」,並未把「反對票」數計入。假設投票者有一千人,而某甲得六百票,某乙得四百票,故某甲當選。但是我們忽略了兩名候選人的票數中可能有不少人是爛蘋果現象的犧牲者。如果,有一欄能讓選民擺脫「爛蘋果」的糾纏,來表達真正的意志,正可以讓選民的投票回歸到選舉真正的本質:大多數的選民應該有權利向政黨要求一個合意的候選人,而不是要選民被迫在那些令人乏味,倒盡胃口的候選人中逼自已非選一個不可。


 


        所以,讓選票上多這一欄吧!為什麼一定要選個爛蘋果呢?給我個柳丁或蓮霧!

喬治亞出兵設局拖美歐下水(原載聯合報2008/11/08)

喬治亞以重建憲政秩序為由,進兵南奧塞提引發戰爭。此次戰爭可由內而外分成三個層次去看待。第一層就是族群政治問題。喬治亞共和國自獨立前在內部就存在三個自治共和國的政治歧異。鄰近土耳其的阿扎利亞,黑海邊的阿布哈吉亞以及高加索山邊的南奧塞提。蘇聯瓦解後,各國的政治認同就與喬治亞的國家主權完整概念衝突。有希望獨立者,如阿扎利亞,亦有希望能加入俄羅斯聯邦者,如阿布哈及亞與南奧塞提。尤其南奧塞提與北奧塞提的分立純粹是政治分界,但造成一個民族被切割在兩個不同的國家內。因此,獨立是南奧塞提尋求與俄羅斯合併的重要手段,而非最終目標。不過,南奧塞提在尋求獨立的過程中一定要面對高加索區族群分布特性,亦即大範圍分散,小區域集中的破碎性,各族群彼此交錯,而政治界線永遠與族群界線不合。因此,南奧塞提尋求獨立就必需面對境內占總人口四分之一的喬治亞人的反對。


 


第二層是俄羅斯與喬治亞的政治歧異問題。自沙卡希維利在玫瑰革命取得政權後,雙邊關係一直不平靜,主要原因在於雙方的政治語言難以對話。喬治亞自沙卡希維利主政後,最主要的國家目標就是要進歐盟,一心想成歐洲人,卻同時疑心俄羅斯,對俄羅斯存有高度不信任感與敵意。俄羅斯進入WTO的談判障礙很大部分就來自喬治亞。這種情形與烏克蘭的情況幾乎如出一轍,如同烏克蘭有個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喬治亞有阿布哈及亞與南奧塞提情況更糟。因為南奧塞提自1990年底就與喬治亞有武裝衝突持續19927月。至於俄羅斯是否會合併南奧塞提,這幾乎不是一個議題。因為一定弊多於利,除了與喬治亞的戰爭狀態外,北高加索好不容易稍微平靜下來的族群衝突又會被點燃。這還沒有算進國際反應和合併後必須進行的經濟與社會投資,無論如何代價和風險太高。


 


如果就國際互動的角度來看,在俄羅斯週邊存在幾個親西方的國家,在戰略操作上是可以提供較大的空間,喬治亞與烏克蘭即是在這種思維下出現在美國歐洲與俄羅斯雙邊對弈的局勢中。容或美國與歐洲對於喬治亞與烏克蘭在歐洲的地位與角色彼此有些不同的觀點,不過大抵上看法一致。但也因此西方,特別是美方在看待這類衝突性議題時,對俄羅斯立場的思考有時會比較傾向負面,甚至帶有「與蘇聯再度冷戰」的情緒。


 


回到本次衝突,就俄羅斯的立場一定是越快解決越好。而且儘量壁免使用武力,如果事情拖太久,先是越境難民的安置千頭萬緒,再者北奧塞提人會自行武裝動員,私下參戰,屆時問題更難解決。但是,俄羅斯尋求聯合國安理會出面時,卻未得到西方國家的重視。俄羅斯為了迅速控制局面於境外只能出兵,但就沙卡希維利來說,打這仗不是目的,戰爭只是設局的手段,而且要趁有史以來最挺沙卡希維利的布希總統仍在位的時候。俄羅斯的出兵正變成「如果俄羅斯甚麼都不做,喬治亞就把南奧塞提牢牢掌控。如果俄羅斯有動作,則喬治亞就可以向世界說俄羅斯是侵略者,並且把美國人和歐洲人拖進來」。


 


        沙卡希維利就任迄今沒能力緩和國內任何的族群衝突,卻弄了一場完全不必要的戰爭。


圈選「反對所有候選人」的權利(原載中時2003/12/26)

        頃讀丁穩勝先生關於在選舉中投廢票一文,願意提供一個實際案例以供未來參考。


 


        俄羅斯聯邦國會選舉結束後,在225個單一席次的小選區中,在斯維德洛夫斯克州,烏里揚諾夫斯克州以及聖彼得堡各有一個選區沒有選出國會代表,而必需於明年314日重選。原因在於,俄國選舉在對「人」之投票時,其選票設計上有「反對所有候選人」一欄供選民圈選。


 


        根據「俄羅斯聯邦國家杜馬代表選舉法」83條第2款的規定,選舉之無效認定,除了該區投票率須超過25%以上外,就是在多名參選者中拿到最多票的候選人,其得票數必須還要多過圈選「反對所有候選人」的票數。換句話說,當「反對所有候選人」的票數比第一高票者的票數還多時,選舉委員會可以認定該次選舉不成立。


 


        此種制度設計表達出的概念在於,首先,最重要的,選民可以主動的向所有候選人表達「明確的反對」立場,卻也不必放棄自己的公民義務與權利。第二,如果在該次投票時所有的候選人都被選民唾棄,則獨立候選人不會再參加重選,政黨亦不可能再提名同一人參選,重選時自然是另一批新的候選人。第三,既然選票上有此一欄,任何公民團體也不必費心宣傳如何蓋廢票了,只須宣傳「反對所有候選人」即可。


 


        俄羅斯民主化的過程與深度容或尚不能與先進民主國家相比,但此制度確值參考。


吉爾吉斯不算革命(原載聯合報2005/03/28)

吉爾吉斯的改變和喬治亞與烏克蘭的情況都不同。第一,起事地點不在首都,而是在南方。第二個不同在於,吉爾吉斯沒有統一的反對領袖,反而山頭林立。第三,相關國家盡可能在事件發展過程中保持距離。美國如此,俄羅斯亦然。至於烏茲別克因為費爾干那河谷的問題,更是對此小心翼翼。也因此,吉爾吉斯日後怎麼處理國政,權力如何分配等問題,才正要開始。阿卡耶夫的敗筆在於,做為現任總統,在國家有事之際,竟然棄職潛逃!政權的崩潰與社會失序全在當政者的一念之間發生。


 


檢視中亞的政治發展,應該會體驗到,吉爾吉斯如果做為中亞的一面鏡子,則實在不能視其為一種「革命」。中亞政治結構的核心,係由地域與血緣決定,前者分南北,後者分部落氏族成份。因此,每一當權者莫不竭力,企圖保萬世江山。透過全民公投成為終身總統者有之,利用修憲程序迴避總統任期限制,一任十五年者有之,高加索的亞塞拜然甚至父死子繼。阿卡耶夫只不過是修憲,將半總統制的總統總理制改成國會總統制,與其它幾個國家相比,手段已屬等而下之。若不是吉爾吉斯的社會問題實在太嚴重,南方為了三年前的「阿斯開事件」早已怒火中燒,再加上大學教授出身的阿卡耶夫,臨事驚荒失措,否則情勢未必如此發展。現任臨時總統巴奇耶夫正是三年前,因「阿斯開事件」頂罪下台的總理,回到南方故鄉後變成反對黨迄今。此正說明所謂「革命」的本質問題。


 


吉爾吉斯事件是提醒地緣政治上的另一個大問題:獨立國協是否會步蘇聯的後塵出現崩解?


 


獨立國協的運作類似太陽系,也就是以俄羅斯為中心,圍繞著十一個與俄羅斯距離遠近不一的衛星國家,這是俄羅斯外交政策中的一個重要支柱。但是,這個系統若要保持良好運作,前提一定是這個系統中的所有成員,具有一致的國家利益與目標。早期獨立國協彼此間的良好協調,除了當時經濟的互賴性無法擺脫外,與各國領袖共同的社會出身有密切關係。別忘了,除了吉爾吉斯的阿卡耶夫,每一個都來自蘇聯共產黨。但是,喬治亞、烏克蘭與莫爾多瓦各國的變化透露出強烈的訊息:隨著各國內政、外交環境的變遷,彼此間國家利益的差異性日發明顯,試著脫離俄羅斯引力的牽引,是一件難以避免的道路。烏克蘭與莫爾多瓦對俄羅斯造成的挫敗,有一大部份恐怕必須由這個角度去思考。而持續觀察中亞以及前蘇聯各地區情勢變化的重要性即在於,它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活生生的政治變遷模型。


伊拉克的未來三強鼎立?(原載聯合報2004/08/14)

        伊拉克中南部的騷動延續快一個星期後,再加上本月15日伊拉克就要選舉臨時國會,美軍及伊拉克臨時政府終於按倷不住,對薩德進行清勦。現在只是必須考慮,要怎樣在不傷及阿里陵墓的情形下,逼薩德就範。不過,薩德已發表聲明,無論自己是被逮捕或是陣亡,其追隨者必需持續以武力反抗佔領者。有趣的是,薩德在四月時也講過這些話。


 


        薩德的行為出現一種頻率:其民兵力量強時,就發動攻擊。等美軍反應一段時間,若發覺其民兵力量被削弱時,薩德會要求和平停戰。等休息一段時間,力量復原後,又再起事。這個過程還帶來一些邊際效益:每當薩德的民兵進行一次驅逐佔領者的武裝行動,薩德的聲望就向上昇。美軍每一次反應所造成的平民死傷,就讓伊拉克百姓對美軍的仇恨增加。每一次停戰,薩德民兵就喘口氣,下次又來。對美軍來說,就算15 日沒有選舉,這個循環一定要打破,否則是個揮不去的噩夢。但是目前涉及到是否要冒著和伊拉克,甚至全世界什葉派穆斯林決裂的危險?到這步已經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決斷的問題。


 


        伊拉克最高安全會議成員中的總理阿拉威和國防部長夏蘭兩人的談話明白顯示出臨時政府成員中彼此的矛盾。伊拉克臨時政府基本上是依族群屬性安排職位而組成,這件事會不會加深其內部衝突,實在值得注意。


 


        其實,目前最令人關心的是伊拉克的未來。現在隱約看出,伊拉克也許會出現三個中心的政治情勢:北方庫德區,中部以美軍為主的臨時政府區以及南部什葉區。前不久來台的巴爾扎尼,在六月底時已公開宣稱,如果伊拉克未來不採聯邦制的話,庫德斯坦就要獨立。而伊拉克南部什葉派人多勢眾,又擁有油田、出海口,對美軍一直無法有效平復伊拉克情勢早已不耐,八月11日卡達半島電視台也對南部什葉派的分立主張作了報導。


 


        美國現在留著14 萬的子弟,在打一場莫明其妙的沙漠戰。既未拯救伊拉克百姓於動亂之中,又未能救美國民眾脫離恐怖份子威脅。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大不列顛帝國殷鑑不遠:一場戰爭的軍事手段,在政治目的早已失焦的情形下,只能徒呼負負。


伊斯蘭革命風暴見前兆(原載聯合報2004/04/13)

        伊拉克境內全面開戰迄今,開始讓人注意的是人質的不斷出現。到目前被綁架的人質分別來自義大利,美國,南韓。尤其電視畫面上一名日本人被刀子架在脖子上的鏡頭,瞬間引爆日本國內的政治社會的騷動。接著又發生七名中國人被綁架的消息,根據阿拉伯電視台報導,這七名人質的錄影畫面將隨後播出。


 


        事實上,卡達半島電視臺曾播出另一個畫面:八名分別來自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伊朗及土耳其,替聯軍工作的貨車司機剛被釋放。其條件是,這些人質答應不再替聯軍工作。反抗軍的策略很清楚:綁架人質後將人質畫面傳回當事國,造成當事國社會壓力,迫使該國政府改變決策以達到使外國軍隊撤離伊拉克的目的。這種模式不能說是一種新的模式,因為車臣游擊隊也是用這種方法與俄羅斯政府纏鬥。


 


        不過觀察伊拉克情勢,會發現伊拉克似乎出現一種伊斯蘭革命風暴的前兆。有幾個現象值得觀察,首先,是一年來伊拉克的經濟情況並沒有改善。雖說伊拉克石油生產逐漸回到戰前水準,但並沒有回饋到一般伊拉克百姓身上。超過80﹪的伊拉克人認為聯軍入伊後生活越來越糟。在伊拉克境內搜尋大規模毀滅武器的聯合國代表布里克斯也承認,解放伊拉克的代價實在太高。伊拉克這種窮困騷亂的社會環境,正是動亂的溫床。再者,伊拉克成了各種伊斯蘭反抗運動與組織操練的天堂。目前找不到一個比伊拉克更適合演練都市游擊戰的環境,俄國國防部長伊凡諾夫早就警告,伊拉克已成為吸引阿拉伯世界各恐怖組織的中心。


       


        伊朗和幾個伊斯蘭極端組織公開出面挺什葉派正好證明這點。讓伊拉克情勢更詭異的還是,自海珊被推翻後,伊拉克缺乏一個強有力的共同領袖。各地大小勢力爭相出頭,對外國干預者越強硬,手段越粗暴,對敵人越狠毒,聲望就會越高,在七月以後的伊拉克政治,社會,經濟重新洗牌的時候就會越有利。而要先佔據有利位置就必須有自己的武裝力量,而這次動亂的導火線沙德正具備了前述幾個條件。回頭看1979年的伊朗與現在的伊拉克實在有許多相似之處,還記得當時淪為人質的52名美國外交官嗎?歷史確實具有一種反諷性。


強權的罪與罰(原載聯合報2004/0408)

        最近這些天伊拉克境內的情勢,出現與以往不同的現象。開戰的是佔伊拉克人口多數的什葉派。而受攻擊的納西里,庫特,巴斯拉,納加夫,卡貝爾以及巴格達等城市都是什葉派的大本營。若再加上以往就紛擾不停的遜尼派,說伊拉克境內到處烽火也不會太誇張。而這也是停戰快一年,在美國對於布希在伊拉克作為的支持度也只有40%的當口。


 


        美國或是布希政府應該會覺得既悶又冤。


 


        美國在這一年中在伊拉克重建上不是沒有看的見的誠意與成就。首先,已打破一種迷思:認為缺少海珊的伊拉克會陷入內戰,如什葉派與遜尼派,庫德人與阿拉伯人。但事實顯示,除了偶發零星事件外,情況都在控制下。二是石油生產逐漸回復戰前水準,第三,美國自然知道單靠武力不足以達成伊拉克重建的目的,而必須回歸到伊拉克人民的主體性上。今年六月底政權將交回給伊拉克臨時政府(25名成員中什葉派佔13名),接著是全國性選舉,制定新憲法後由公投確定,再依新憲進行國會選舉。最終要使伊拉克成為一個以國會為中心的現代憲政國家,而這個國會又將反映出伊拉克以什葉派為主體的社會事實。所有的這些,對「解放者」或是「被解放者」來說,應是皆大歡喜的局面才對,然而又非如此。


 


        伊拉克戰後的穩定最大因素來自社會內部的自我調節機制,也就是每個教派在各自每個教區由城市,區到鄉村的,具有宗教信仰,行政管理與社會互助功能的傳統宗教民事合一體系。這種系統在海珊時代被國家機器壓制與取代,等到海珊被推翻,在沒有中央政府的情形下,正是這套系統重新啟動的時刻。換個角度看,各城、各區出現互不統屬的大大小小的宗教領袖也就不足為奇,而臨時政府和這些地方大小勢力基本上沒有區別。唯一要分清楚的是,有沒有和異教徒妥協與合作?


 


        31歲的什葉派領袖穆可塔達薩德爾和許多什葉派領袖一樣相信的是:讓伊拉克自海珊手中得到解放的不是美國人,而是真主。因此,美國人不是解放者,美國人待越久就越像外來的侵略者。穆可塔達薩德爾在其聲明中提到:佔領軍不撤出什葉派地區反抗不終止。而伊朗和敘利亞在第一時間聲明支持伊拉克境內的反抗,再加上來自黎巴嫩等地的志願軍參戰,正說明了一點:對美國而言,這些攻擊是恐怖主義,但對那些又年輕又窮的伊拉克人來說並不是。


 


        而美國所想建構的那套理想化的,認為可以適應伊拉克社會的俗世國家體制又如何?看看何梅尼的伊朗就了解了。伊拉克臨時政府的困難點更在於,在美國的支持下,臨時政府更像是一群等同海珊的新階級。回頭看看現在成為世界最大鴉片產地的阿富汗,由喀布爾到沙里夫的國道上,現在正是罌粟花盛開的季節。阿富汗境內種植罌粟的面積與2000年相比增加了36倍!更別提足不出喀布爾受美軍保護的卡扎以及一個個冒出頭的地方軍閥。伊拉克與阿富汗在美國反恐大纛下有著許多類似。


 


        國際強權介入他國事務後,常有不知如何與不知何時應該脫身的困擾,美國似乎還沒抓到要點。至於恐怖主義問題所顯示出伊斯蘭社會部份穆斯林對美國的仇恨,只要好好讀讀以蓋達為首的巴基斯坦、埃及、孟加拉數個組織發表的「在任何地點狙殺美國人」的聯合聲明就可以明白,何謂另一種的「罪與罰」。


由阿富汗看伊拉克(原載政大社科院政策論壇電子報第五十五號)

今天在談論攻打伊拉克的課題時,我們可以回顧一下20001年秋天當時美國的作為做一個比較。


 


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中是儘可能的爭取國際社會的廣汎支持,並成功的建立起包含了20個國家以推翻塔利班政權為目標的軍事與政治同盟,並且獲得聯合國安理會的充份授權。而在推翻塔利班政權後,阿富汗社會大體上表現出的穩定也與以美國為核心的國際維和部隊(ISAF)的運作有關。


 


當時國際上都確信布希團隊放棄了就任後出現的單邊主義,而願意多方的聽取各國意見進行協商。而事後,美國確實也做到這點。例如,在討論推動阿富汗民主化及政治改造的波昂會議中,美國至少有兩項重要作為:一是接受由聯合國負起阿富汗政治改造的責任。二是,美、英兩國透過波昂會議的運作盡力將所有力量納入重建阿富汗工作中,其中除了傳統的美國盟友德、法兩國外,甚至包括了美國在該地區的敵人-伊朗。而對阿富汗內部,除了塔利班及極端主義者被排除外,納入了阿富汗所有的政治、軍事、族群團體。因此,就算阿富汗重建的困難度很高,許多阿富汗人仍對波昂會議的結論抱持希望。


 


但是伊拉克的重建呢?可以預見,伊拉克在後海珊時期的權力必然是交給長期流亡在外,長期與美國合作(特別是中情局)推翻海珊的的反對派。但這些反海珊者可以被視為是親美者,卻不能理所當然的視為代表所有伊拉克人民的意志與利益。


 


尤其到目前為止,布希政府仍然沒有與伊拉克最重要的兩個臨國-土耳其與伊朗協商擬妥一個詳細具體的伊拉克重建計畫。但是,這些國家在戰後必然與伊拉克的重建有密切關係,例如,庫德人的政治問題要如何解決?


 


美、英兩國出兵伊拉克避開了尋求國際性的廣泛支持。但是,由阿富汗的例子可以看出,國際性的廣泛支持與戰後重建的責任分攤有直接關聯。2002年元月,國際社會願意群聚東京以討論重建阿富汗的財務分攤問題,但伊拉克戰後呢?目前真的很難看出來未來會順利的出現類似的東京會議?!


 


而人道援助的問題更是有極大的落差。


 


2001年秋天,為避免阿富汗出現饑荒,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在戰爭期間提供阿富汗的糧食援助數量比塔利班統治時期還多。而WFP的最大支持者就是美國。但是對伊拉克呢?國際人道組織抱怨美國未和他們討論過戰時及戰後對伊拉克的人道援助問題,因此目前只能靠聯合國的協助。那戰爭所引發的人道問題美國要如何面對?


 


最後,在暗誨不清的伊拉克重建計畫中完全無法了解如何解決一個重要,又敏感的問題:伊拉克的油源控制問題。例如,海珊與其他國家,企業簽訂的石油合約與協議是否仍然有效?並且,是由誰決定?


 


伊拉克的石油收入在伊拉克重建過程中如何運用?誰來決定?


誰來決定並控制伊拉克的石油產量?


所有這些問題似乎都有答案,但,所有人都不明說。


英國在兩次戰爭中的轉變似乎可以提供一點訊息。


 


為阿富汗戰爭而組成反恐聯盟過程中,英國外交部、國防部及內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伊朗的參與就是一個明顯的成就。而這次面對伊拉克問題,英國內閣、工黨與國會的嚴重分歧原因之一即在於,至少,就目前來看,對塔利班戰爭所揭示的道德性,在這場對伊拉克戰爭中被轉喚成是對美國企圖要在該區擴大其政治與經濟影響力的懷疑。就這點而言,在世界各地掀起的「勿為石油流血」的反戰示威訴求,與這種觀點的發酵有一定關聯。也因此,如果阿拉伯世界將美國的反伊戰爭視為是一種霸權的擴張行為的話,也無人能否定其合理性。


 


在近代的國際外交史上,很少能見到美、英兩國在面對阿富汗與伊拉克問題時,所採取的外交,政治與軍事手段有著如此強烈的差異。如同很多的觀察家認為,美國及英國自阿富汗戰後到對伊拉克戰爭過程中,所顯示出其外交,軍事,國家安全決策模式的改變,以及遂行其國家意志與利益的思維方式已對日後國際局勢的穩定與國際架構的運作造成重要的影響。


新車游死士用人命攤牌(原載聯合報2004/09/04))

北奧塞提的脅持人質事件以特種部隊的攻堅暫時結束。


 


這次事件是兩年前莫斯科事件的翻版:一,劫匪抱必死決心也不在意被劫者包括嬰幼兒的身心狀態;二,安全單位在第一時間無法掌握劫匪的確定身份;三,劫匪會指定特定人士進行對話,並釋放訊息擾亂安全單位的作業程序;四,談判無效,以強攻結束整個過程,並付出龐大人命代價。


 


談判無效的問題反映出,俄國安全單位面對的是與第一代游擊隊不同的對手。


美國在阿富汗軍事行動的後果之一,就是讓世界各地的所謂恐怖組織開始出現合流與重組。觀察國際恐怖活動時,會發現國際上突然出現一些不知從那冒出來的恐怖組織。這些組織規模不大,成員數少,靈活度高,目標與意識形態一致,不相統屬,具高度自主性,呈無巢狀態。最重要的是,成員身份多元化,不是由單一族群或是同一國籍者構成。成員彼此間透過戰場的移轉,進行資訊、經驗和技術的交流。這些特性,讓結構龐大的國家機器耗費非常大的資源,卻無法有效預防而必須不斷的補網。


 


車臣游擊隊的第二代成員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培養出來。一般形容這批新成員,是把戰爭當作學校,再到與蓋達有關的營地繼續深造。再加上這些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大多在1994年車臣戰爭開始時就失去親人,復仇心異常強烈,要訓練成死士的困難度並不高。這種情況,讓俄方以往累積的經驗與作業程序幾乎失去作用,在與這些游擊隊死士找不到對話空間的壓力下,而被迫用無辜人命攤牌。


 


無論這些游擊隊死士的最終訴求為何,其階段性的目的相當清楚:要在俄國社會中造成恐懼的氣氛,進而使百姓懷疑國家的運作能力與政策的正當性。因此,俄羅斯在短期內不會對車臣游擊隊放棄強硬手段,反而是要強化俄國社會須有面對一場馬拉松式心理戰的準備。就長期來看,車臣戰爭既然成為國際反恐行動中的一環,則未來,車臣問題國際化將是一個不能迴避的趨勢。俄羅斯與喬治亞雙邊關係這些年的低盪影響了俄羅斯對車臣游擊隊的打擊成效,即是一例。


 


任何一個面對恐怖威脅的社會除了要防制事件的發生外,也應了解,不能為了防制恐怖活動或是維護國家安全,而對特別身份的族群進行人權的侵害。也不能以此為理由無限擴大國家機器的權力。在這種沒有前後方分別的戰爭中,理性與人權如果被恐懼與憎恨所淹沒,才是最大的失敗。


中國為主軸次體系國際上漸成形(原載聯合2001/07/16)




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715前往莫斯科進行四天的官式訪問。行程中除了私人拜訪前總統葉爾欽以及訪問伏爾加格勒以外,重頭戲是16日與總統普亭就區域衝突、全球戰略均衡、美國發展反飛彈系統以及雙方在地方交流、軍事科技、教育文化全面的交流合作等問題,進行訪論。會後將簽署為期二十年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


 


這個條約的簽訂所以備受囑目,一方面這是中俄雙方自1979年中俄友好互助條約失效以後,正式簽訂的一種關於雙方關係確認的條約,標示兩國外交關係上的新發展,再者由於美國正積極發展反飛彈防禦系統,在立場上與中、俄兩國發生歧異。因此,中俄兩國雙邊合作條約簽約,確實牽動中、俄、美三國的三角關係。


 


中、俄兩國所以會在二十一年後再次簽訂這種戰略性的條約,可以由幾個方面來分析:首先,俄國自車臣事件與美、英轟炸南斯拉夫以後,亟思在國際網絡中找尋便於溝通的夥伴。其次,雙方的軍事國防科技交流中,中國方面出錢,俄國方面提供產品、技術,雙方形成重要的共生關係。尤其國防工業迄今仍是俄國社會、政治與經濟體系重要的支持力量。更別提由於中國與俄國幾乎同時開始進行改革的結果比照之下,俄國內部一直存在著「中國模式」的理想看法。第三,中、俄一般性經濟交流確實對俄國區域性經濟發展有正面幫助。目前俄國境內的中俄合資企業有一千五百家,以與中國東北接壤的哈巴羅夫斯邊區為例,到二千年底據統計,就有九十九家純中資企業,十八家中國大陸企業分公司,一百五十六家合資企業,該地區去年前九個月貿易額就有一億一千一百萬美金。特別是中、俄雙邊區域經濟合作,還關係到俄國遠東地區人口結構改變的事情。根據俄國人口學家估計,到廿一世紀中,移民到俄國的中國人將有七百萬到一千萬人,會成為俄國境內僅次於俄羅斯人口的最大族群,形成俄國在遠東地區「中國化」的隱憂。雙方政府事實上已意識到這問題的嚴重性。


 


這種「合作中有矛盾、利益中現衝突」的現象促使雙方必須利用政治外交的手段確立雙邊關係,深化互動以將產生衝突的矛盾盡可能清除。整體來說,中俄的睦鄰合作對俄國來說是利多於弊,因此當中國大陸方面提出簽訂新的雙邊條約時,俄國給予正面的回應。特別是,雙方就國際安全體系的運作上有高度共識,包括:尊重每個國家的主權與領土的完整、反對單極式的國際安全架構,強化聯合國及安理會在國際事務中的角色及功能,認為1972年的反彈導飛彈條約是維持全球戰個略穩定的基礎。第一部分牽涉到台灣問題。眾所皆知,俄國對台灣有「四不」,第四不即是今年六月俄國外交部再度宣示的,不會與台灣在武器的銷售、製造與訓練上有所合作。


 


而後三項則與美國近年來的外交方向完全對立。尤其是關於1972年的反彈條約部份,直接觸及到美國的NMD計劃,事實上,中俄雙方對此有相當程度的共識。俄羅斯總統普亭在今年六月上海會議後馬上在斯洛文尼立與布希見面時就轉達了這種立場,而會後,普亭曾以電話與江澤民討論美、俄會面經過。


 


因此,中俄雙方對於美國的NMD 計劃的立場不會改變,但是在表達方式上或有不同,俄國副外長羅休科夫在7710日為條約訂稿時就提到:夥伴間保有意見及行動的自由,但同時也知道立場協調的必要性。


 


這個條約由於被賦予高度的對美關係的意義,所以江澤民、普亭以及俄國外長伊凡諾夫自六月上海會議起,就一直強調雙方訂條約並非針對第三國,而只把重點放在只中、俄兩國的合作需要上。普亭6月在上海以及江澤民七月在北京對此條約的性質都口徑一致地表示,此項條約是中俄兩國在廿一世紀合作的基礎,宣示兩國為「友好的鄰居、夥伴」與「可信賴的朋友」,並要將此種友好的關係代代相傳。


 


詳細的條約內容目前尚未公佈,但牽涉到地方交流、太空、能源、高科技、軍事科技、教育、文化等項目,非常全面。這些項目中值得注意的除了雙方長期合作的軍事武器部份之外,就是地方交流以及太空部份。根據俄國人口學家估計到廿一世紀中移民到俄國的中國人將有七百萬到一千萬人,會成為俄國境內僅次於俄羅斯人的最大族群,形成俄國在遠東地區「中國化」的隱憂,雙方政府事實上已預見到並重視這個會影響雙方關係的大問題。


 


太空合作則是最近快速加熱,20008月在莫斯科及北京簽訂了太空合作的文件,範圍包括了太空通訊、地面監控、載人飛行等的技術交流與研究。這次江澤民公佈的行程中,還包括了伏爾加格勒,也許江澤民會順道俄國本土境內位在阿斯特拉等州的太空火箭基地「茲納緬斯克」。


 


必須指出,中俄簽訂友好條約標示著一個重要的訊息:不僅是俄國、中國大陸在整個國際體系中逐漸建構出以中國大陸為主軸的次體系。台灣對這種完整的層次性一時之間也許無法感到壓迫的氣氛,但日後必然要面對,台灣恐怕不能寄望於下個假設出來的「平靜七年」。 


探究事實先別說恐怖(原載聯合報2004/08/26)

        24 日晚上,莫斯科市中心發生爆炸案,接著兩架飛機在兩分鐘內失事。俄羅斯總統普亭正在索契渡假,再加上29日車臣將進行總統補選,以至於幾乎所有外電都推測兩架飛機失事與恐怖活動有關。


 


        但是俄羅斯調查單位反而表現出實事求是的態度,聲明恐怖攻擊只是其中一個調查方向。根據聯邦安全局發言人伊格納錢科的說法,目前尚未找到恐怖攻擊的證據,而還要進一步調查機械故障、航空燃油的使用以及駕駛疏失等問題。在同一時間,車臣游擊隊的駐外代表札卡耶夫,出面否認車臣游擊隊與此次飛機失事有關,車臣游擊隊的對外網站也未對此事件發布聲明。因此,比較客觀的態度應是等俄羅斯政府的正式報告出來後,才可論定。


 


        以車臣游擊隊近來的變化來看,車臣游擊隊在六月對殷古什共和國的突擊行動中,驗證了一種新的游擊戰模式的可行性:小股的武裝人員,在同時間大規模的對政府機關進行短時間突襲後立刻越界到國外。這種新的游擊模式具有人員消耗少,震攝效果大,並將游擊行動與俄羅斯的地緣政治關係綁在一起的作用。這可能會成為日後車臣游擊隊的主要運作形態,因為無論就對內或對外宣傳來看,這種方式比劫持人質或是炸飛機具有除刑事罪化的政治意義。


 


        自911以後,我們在觀察安全事務時,偶爾會落入不自覺的陷阱。例如,就美、英第一時間出現的評論而言,西方觀察家在論斷俄羅斯社會重大事件時,會隱約的表現出將自我經驗向外投射的理解心態。誠然,車臣游擊隊是俄羅斯國家安全上的威脅,並被國際社會視為恐怖組織,但要把所有安全事件全推給車臣游擊隊,一方面簡化了俄羅斯社會問題的內部複雜性,另一方面也實在看輕俄羅斯國家安全機構對外與對內的運作能力。再者,若一個社會或國家無力或不願意去解決與了解安全、犯罪,甚至是族群衝突問題的本質,而將「恐怖份子」與「恐怖活動」作極大化的操作,與無限制的定義,則不僅會喪失面對事實的勇氣,更無異於將頭埋在沙中的鴕鳥。


出兵還須穆斯林協助(2002/09/17)

911以後,除了美軍集結待命以外,巴基斯坦十七日派代表團與阿富汗塔利班政府進行談判,要求阿富汗三天內交出賓丹。同時俄國國防部已下令駐塔吉克阿富汗邊界的第201師提高戰備,所有跡象顯示,美軍的攻擊已箭在弦上。


 


由於阿富汗境內崇山峻嶺,賓拉丹不僅可以在阿富汗境內隱蔽,必要時可以在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邊界山區移轉,甚至可以潛入中國境內。因此,如果單用空中攻擊,除了震作用和出口怨外,效果有限。賓拉丹也不太可能重蹈當年車臣的杜達耶夫在衛星通話時被俄軍鎖定而喪生的覆轍。


 


如果派部隊進入,除了塔吉克已表明拒絕美國借道外,巴基斯坦提供空中走廊恐怕已是最大合作限度,就算美軍真的進入阿富汗(無論是大部隊或小部隊),蘇聯已有前車之鑑,事實上,歷史上還沒有哪個軍事強權真正征服過阿富汗。


 


美國如果真要有效解決賓拉丹的問題,必須做到幾件事:首先,要把賓拉丹個人和阿富汗塔利班政府以及伊斯蘭教,穆士林脫鉤,以減輕伊斯蘭教國家內部的矛盾與壓力。因此,透過聯合國組織將伊斯蘭國家整合起來,是必要的一步。美國如果單獨行動,很容易就成了「美帝」、「聖戰的對象」,九一年波灣戰爭,老布希的作為必須作參考。第二、情報方面必須和俄國充分合作。俄國除了派正規部隊協防塔吉克,以抵抗塔利班入侵以外,對於活動在塔吉克、阿富汗邊界的反塔利班政府「北方聯盟」著力甚深。對於阿富汗內部情勢,沒有其他國家比俄國家更情楚。


 


俄國總統普亭在911發生後的第一時間表示願意提供美國協助的重點,就在情報。第三、阿富汗雖然全國信仰伊斯蘭教,但是部落分立,個人的認同層次最明確的外圍是到部落,「民族」的認同概念相對模糊,阿富汗自蘇聯撤兵之後,內戰打不完的原因即在於此。因此,真是要把賓拉丹找出來,還是得阿富汗人或是與其關係密切的穆士林才行。「北方聯盟」的首領阿合馬·沙赫·瑪速德就是被兩個與塔利班政府關係密切的摩洛哥人暗殺。


 


長久以來,透過電視鏡頭,我們社會出現一個詭的現象:美國受到攻擊,剎那間死傷慘重,是個大悲劇,政府甚至宣布降半旗哀悼;但是對於死在父親懷裏的巴勤斯坦小男孩或是在巴格達因禁運而營養不良的小孩卻無動於衷。台灣人民如何在這件事情中關照全世界,是教育界、傳播界應深思的課題。 


阿拉法特恐怕還不能死(原載聯合報2004/10/30)

        75歲的阿拉法特受長年胃病的影響,健康狀態不佳的傳聞一直不斷。事實上,在今年七月,以色列就由外長沙隆姆擬訂了當阿拉法特重病或死亡後的應變措施,以避免巴勒斯坦境內發生難以控制的動亂。計畫中,除了在東耶路撒冷找好一塊墓地外,還準備在阿拉法特重病時,將其送往外國進行治療,以消除以色列對阿拉法特死亡必須要付的直接或間間責任。這次由法國總統席哈克派遣的空軍專機,能快速的將重病的阿拉法特自約旦安曼接到巴黎附近的軍醫院進行治療,應該是應變計畫中的項目。


 


        就現在的巴勒斯坦情勢來看,阿拉法特恐怕還不能死。首先,阿拉法特像許多的阿拉伯國家領袖一樣,盡力避免在位時,身邊出現一個足以取代自己威望的接班人。前總理阿巴斯與現總理庫瑞依都和阿拉法特處於一種緊張狀態,即是來自這種失去權力的恐懼感作祟。事實是,目前沒有人在巴勒斯坦人民,各派系中具有全面性的威望。再者,藉著阿拉法特個人的權威,哈瑪斯、法塔組織分立出的阿克沙受難者旅以及其它大大小小的武裝組織,至少是處在一種恐怖平衡的狀態。阿拉法特現在一死,巴勒斯坦內部出現武裝傾軋的情況恐不可免。


 


        第三,對以色列來說,是既討厭又不信任阿拉法特。阿拉法特的死,就長期來看也許是以巴和解的契機,但以當下而言,夏隆好不容易才在國會得到對片面撤出加薩走廊方案的支持,如果這時候阿拉法特一死,後續的以巴協調工作會碰到不知到找誰談的窘境。所以,以色列在第一時間的反應是,呼籲以色列人在阿拉法特還活著的時後,先別急著談誰會是繼承者的問題。


 


        長期觀察阿拉法特新聞時,應該會注意到,阿拉法特重病的消息也不只這一回。看著電視上,阿拉法特頭帶氈帽,身批大衣,在安曼機場微笑的向電視鏡頭送了一個飛吻,也許過幾天,阿拉法特會在好好修養一陣後再去清真寺作禮拜也不一定。誠如以色列官員回答到,關於是否會讓阿拉法特回鄉的問題時說到:這問題要等阿拉法特康復後再談。


 


        阿拉法特這一病,無論結局如何,既勝了夏隆,也贏了鎂光燈。同時也告訴美國、歐盟和以色列,無論你們喜不喜歡,你們不能沒有我阿拉法特。 


 


        除了外自2001年起阿拉法特已處在被軟禁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