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2009

中國為主軸次體系國際上漸成形(原載聯合2001/07/16)




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715前往莫斯科進行四天的官式訪問。行程中除了私人拜訪前總統葉爾欽以及訪問伏爾加格勒以外,重頭戲是16日與總統普亭就區域衝突、全球戰略均衡、美國發展反飛彈系統以及雙方在地方交流、軍事科技、教育文化全面的交流合作等問題,進行訪論。會後將簽署為期二十年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


 


這個條約的簽訂所以備受囑目,一方面這是中俄雙方自1979年中俄友好互助條約失效以後,正式簽訂的一種關於雙方關係確認的條約,標示兩國外交關係上的新發展,再者由於美國正積極發展反飛彈防禦系統,在立場上與中、俄兩國發生歧異。因此,中俄兩國雙邊合作條約簽約,確實牽動中、俄、美三國的三角關係。


 


中、俄兩國所以會在二十一年後再次簽訂這種戰略性的條約,可以由幾個方面來分析:首先,俄國自車臣事件與美、英轟炸南斯拉夫以後,亟思在國際網絡中找尋便於溝通的夥伴。其次,雙方的軍事國防科技交流中,中國方面出錢,俄國方面提供產品、技術,雙方形成重要的共生關係。尤其國防工業迄今仍是俄國社會、政治與經濟體系重要的支持力量。更別提由於中國與俄國幾乎同時開始進行改革的結果比照之下,俄國內部一直存在著「中國模式」的理想看法。第三,中、俄一般性經濟交流確實對俄國區域性經濟發展有正面幫助。目前俄國境內的中俄合資企業有一千五百家,以與中國東北接壤的哈巴羅夫斯邊區為例,到二千年底據統計,就有九十九家純中資企業,十八家中國大陸企業分公司,一百五十六家合資企業,該地區去年前九個月貿易額就有一億一千一百萬美金。特別是中、俄雙邊區域經濟合作,還關係到俄國遠東地區人口結構改變的事情。根據俄國人口學家估計,到廿一世紀中,移民到俄國的中國人將有七百萬到一千萬人,會成為俄國境內僅次於俄羅斯人口的最大族群,形成俄國在遠東地區「中國化」的隱憂。雙方政府事實上已意識到這問題的嚴重性。


 


這種「合作中有矛盾、利益中現衝突」的現象促使雙方必須利用政治外交的手段確立雙邊關係,深化互動以將產生衝突的矛盾盡可能清除。整體來說,中俄的睦鄰合作對俄國來說是利多於弊,因此當中國大陸方面提出簽訂新的雙邊條約時,俄國給予正面的回應。特別是,雙方就國際安全體系的運作上有高度共識,包括:尊重每個國家的主權與領土的完整、反對單極式的國際安全架構,強化聯合國及安理會在國際事務中的角色及功能,認為1972年的反彈導飛彈條約是維持全球戰個略穩定的基礎。第一部分牽涉到台灣問題。眾所皆知,俄國對台灣有「四不」,第四不即是今年六月俄國外交部再度宣示的,不會與台灣在武器的銷售、製造與訓練上有所合作。


 


而後三項則與美國近年來的外交方向完全對立。尤其是關於1972年的反彈條約部份,直接觸及到美國的NMD計劃,事實上,中俄雙方對此有相當程度的共識。俄羅斯總統普亭在今年六月上海會議後馬上在斯洛文尼立與布希見面時就轉達了這種立場,而會後,普亭曾以電話與江澤民討論美、俄會面經過。


 


因此,中俄雙方對於美國的NMD 計劃的立場不會改變,但是在表達方式上或有不同,俄國副外長羅休科夫在7710日為條約訂稿時就提到:夥伴間保有意見及行動的自由,但同時也知道立場協調的必要性。


 


這個條約由於被賦予高度的對美關係的意義,所以江澤民、普亭以及俄國外長伊凡諾夫自六月上海會議起,就一直強調雙方訂條約並非針對第三國,而只把重點放在只中、俄兩國的合作需要上。普亭6月在上海以及江澤民七月在北京對此條約的性質都口徑一致地表示,此項條約是中俄兩國在廿一世紀合作的基礎,宣示兩國為「友好的鄰居、夥伴」與「可信賴的朋友」,並要將此種友好的關係代代相傳。


 


詳細的條約內容目前尚未公佈,但牽涉到地方交流、太空、能源、高科技、軍事科技、教育、文化等項目,非常全面。這些項目中值得注意的除了雙方長期合作的軍事武器部份之外,就是地方交流以及太空部份。根據俄國人口學家估計到廿一世紀中移民到俄國的中國人將有七百萬到一千萬人,會成為俄國境內僅次於俄羅斯人的最大族群,形成俄國在遠東地區「中國化」的隱憂,雙方政府事實上已預見到並重視這個會影響雙方關係的大問題。


 


太空合作則是最近快速加熱,20008月在莫斯科及北京簽訂了太空合作的文件,範圍包括了太空通訊、地面監控、載人飛行等的技術交流與研究。這次江澤民公佈的行程中,還包括了伏爾加格勒,也許江澤民會順道俄國本土境內位在阿斯特拉等州的太空火箭基地「茲納緬斯克」。


 


必須指出,中俄簽訂友好條約標示著一個重要的訊息:不僅是俄國、中國大陸在整個國際體系中逐漸建構出以中國大陸為主軸的次體系。台灣對這種完整的層次性一時之間也許無法感到壓迫的氣氛,但日後必然要面對,台灣恐怕不能寄望於下個假設出來的「平靜七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