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2011

大學的任務與角色-學校行政(2)



學校因為哲學系的事情越鬧越大,終於有回應了.這件事情正好可以討論幾件事.


學校在處理這類事情的SOP在哪?行政教學單位是否了解,學生是否知道.前者指作為學校的負責人,你該如何處理.後者指學生遇到這種事該怎麼辦.目前看起來,似乎沒有.如果沒有,表示學校一直不重視這個問題(心力應該都拿去國際化和頂尖了吧,其實不僅學生中有心理調適不好的,老師及職員中恐怕也有).


如果已有SOP,那情況更不好.弄那麼久都沒解決,表面因素應該是組織失靈了吧.這個組織內的成員,變的消極不作為.


第二層就是官僚化.教授治校最大的問題是一批教授,稱老師吧,走進官僚體系中占據一些位置,稱兼行政.我不斷的對其他老師說一個觀念,有機會一定要接行政工作,因為如果你沒做過行政工作,就不知道行政系統中一些眉眉角角,會被資深的職員助教牽著走,變成助教治校但是行政工作一定不能做久,兩三年就夠了.久了之後,一定被組織內化,所有的思維出發點都在行政程序和組織運作,已經不是老師,而是單純的官僚體系中的一分子.所以,那些長期擔任行政工作的老師,真的要再次面對自己當老師的初衷才行.


至於河蟹的問題更嚴重,這表示這個學校文化的改變.就一個大學來說,就是價值的腐蝕,說白一點,是大學心靈的墮落.歸根究柢,還是老問題:大學在傳統上是個以育化人才為重,研究學術為輔之所.因此才會有大學的主體,包括老師與學生兩者的說法.但現在全亂了套,現在的病灶在於,追求研究,學生利益放最後.追求最大利潤,以實利為標準.由此產生了許多學術的怪象真不堪討論.


9/24/2011

大學的任務與角色-學術研究(9)



掌聲和鎂光燈會讓單純的學術心靈迷失方向。


 


bourgeoisiecynicintellectual


 


9/13/2011

大學的任務與角色-學術研究(8)


學術研究,就是把本質非常單純的常識,不斷的將其複雜化,成為難以理解的知識.


從事這種工作的叫學術研究者,被拐進這行的叫研究生,被這行迷惑的叫大學生.


 



甚麼叫權威?只要你不相信權威,權威就不存在!


 


在學術界,稱自己是研究XX的權威是一件很威的事情.


 


學術研究三部曲:第一部:我寫了篇學界新發現的偉大論文;第二部:我不敢看自己寫過的論文;第三部:我忘了自己寫過論文的內容.


 


 


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的迷思-2



我要重覆自己的一種看法:民族學與人類學在外表上好像很近似,但是在其哲學基礎上有極大的差異.所以國科會的學門分類中,把民族學與文化人類學並列在人類學學門之下是個錯誤的理解.


接下來再繼續討論前次關於多元文化主義的問題.


 


把美國當作民族大熔爐或是沙拉盤(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馬賽克),其實就是一種由社會統合的觀點,轉換到文化多元的結果.


 


文化多元論點的基礎在於恐懼,恐懼在社會統合過程中,某種文化的消失.(當然,有人會把這個思維上綱到納粹法西斯所帶來的災難,關於這個,其實有很多事情可以討論.)但是,我們能不能先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為何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有些文化元素會消失,而有些文化因素一直會留下來?


 


當文化多元論者不斷的強調,某一文化的獨特性時,難道,那人類文化中的普同性呢?


 


就人類整體文明的歷時性來看,把當代各個族群的文化性放在各自恰當的範疇中,會出現何種現象?


 


除非我們認為在當代,基本上同一政治社會機制下存在著各種不同族群這個命題必須推翻,則請問:有任何一個族群可以脫離這個系統獨立於所有族群之外?


 


如果,文化涵化(Culture acculturation)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必然狀況,那為什麼我們要對文化因素的消失,或質變產生疑慮,而期期以為不可?


 



所以,最終我們憂慮的焦點,似乎是技術上的手段問題,而不是本質上的事實問題??說的再明白一些,如果文化因素的消失是一種自然的結果我們就可接受,但是,如果是人為手段所造成,那就要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