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的卡巴爾迪諾-巴爾卡利亞共和國首府納爾奇克的街頭戰鬥於十四日清晨結束。近年來,巴薩耶夫為首的車臣游擊隊,將原本在車臣地區進行的游擊戰法轉移到周邊的其它共和國使用-透過穿便衣的武裝小組,同一時間對單一範圍內的政府機關,進行大規模的突擊。在戰術上的目的,明顯是迫使俄羅斯政府不斷的被動性移轉、抽調在該區的可用兵力,以緩解車臣當地的軍事壓力,而俄羅斯的回應就是單純的以優勢兵力進行殲滅戰。但長久耗時的清勦作業與不停發生的恐怖攻擊,使得俄羅斯的北高加索政策迭受批評。
我們由外面觀察,北高加索地區以車臣為中心確實成為俄羅斯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巨大包袱,軍費支出更是個無底洞。問題發展到這種局面有其內外因素的交互影響。首先,北高加索地區本就是俄羅斯的「軟腹」區,長久以來就是痛處。六個共和國的經濟情況極差,80﹪-90﹪的財政是由聯邦負擔,政治上的不清明也不是秘密。否則俄羅斯聯邦政府每年編大筆預算投入該地區,進行經濟建設與社會福利保障工作,也不會到今天仍看不出成效。而社經問題的惡化,正是恐怖主義滋長的溫床。
就外部因素來說,俄羅斯是有苦說不出。車臣游擊隊是連美國都認定的恐怖組織,但巴薩耶夫竟然在七月時上了美國ABC的新聞專訪,還有個駐外代表扎卡耶夫在倫敦進行外交工作。尤其,車臣游擊隊的攻擊發起點很多是來自鄰近的喬治亞,訓練基地亦然。如果反恐是一個國際合作的義務,則同情、包庇與縱容車臣游擊隊的活動,就根本是大剌剌的在俄羅斯眼前進行。這種處境只有一個「難」字可以形容。
北高加索地區的恐怖活動在內外交迫下,要在短期內澈底解決幾不可能,現在只是盡可能做損害控管,讓當地局勢先穩定下來。俄羅斯南方聯邦區總統全權代表科扎克曾建議該區由聯邦進行直接管理,但是這會牽涉到憲政體制運作以及地方菁英與克里姆林宮之間關係勢必生變的風險。再加上車臣問題早已國際化,它不僅只牽扯到伊斯蘭激進主義的擴張威脅,還涉及了國際權力體系的合縱連橫,這種內外壓力,成為克里姆林宮政治選擇的嚴苛考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