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2011

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的迷思-1



挪威的事情引起很多的討論,其中一些文章回過頭去談台灣對於多元文化仍不夠尊重等等的批評,其實,以歐洲的經驗來看,出問題的地方不在多元文化主義本身,而在於實踐多元文化主義的政策是出問題的,也就是說,大部分的討論,把一種「主義」的價值主張,和「政策」的實踐混為一談.我們用德國總理梅克爾201010月的說法就可以很清楚了.


http://udn.com/NEWS/WORLD/WOR3/5916694.shtml


梅克爾的發言:http://www.rbc.ru/rbcfreenews/20101017070445.shtml


卡梅隆的說法:http://www.lenta.ru/news/2011/02/05/multicult/


沙克吉的說法:http://lenta.ru/news/2011/02/11/fail/


 


但是沙克吉,卡梅隆與梅克爾的說法晚了很長的時間,因為20057月的倫敦地鐵爆炸案已經表明,歐洲在實踐多元文化主義的過程出現問題.


 


1960年代由加拿大出現的多元文化主義包含著三個概念,一是不同族群(我個人基本上不贊成用民族這個概念用在多元文化主義的討論上)不同文化的共存,二是,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互相尊重.重要的是,還有第三點,國家對多元文化採取相應政策.


 


前兩項已經成為一般大眾普遍的認知(但是,認知並不等於行動),然而我們一般大眾所了解的文化多元主義只是浮面的形式,如何去實踐,才是關鍵.就是政策問題.


 


多元文化政策的內容有兩個層面,一是消極性作為,二是積極性作為.消極性作為,就是透過政策手段,維持少數族群的文化傳統.這是目前任何一個國家在面對多元文化主義時所做的事情.先不論政策積極性作為的內容,可以先看一下前面的兩項認知和消極作為出現的一些現象.


 


所謂的尊重,共存,時常伴隨著歧視的概念在運作,說穿了,就是單向的尊重與共存,再講白點,是主流或優勢族群去尊重少數族群文化,必須挪出一定的空間讓少數族群文化生存.因為有一種命定的假設存在著:主流必須表示自己的寬大與寬容,才得以彰顯多元的價值,否則就是多數暴力,野蠻或是歧視,法西斯.甚至把納粹都放進去也很常見.由這裡,應該可以發現一件事:為什麼這是一種單向的現象,而不是雙向的現象?


 


接下來,在政策的消極作為上,國家所做的不外是兩件事:扶持與優惠.扶持是對集體事務的支持,優惠是對個人的保障.但是無論是對集體的支持或是對個體的保障,歸根究底是一種資源重分配或是再分配的結果.這又回到一個上一層次的問題:資源由何處來?資源是否無限大?以及,誰是資源的創造者?是社會的全體,還是部分?如果是全體,則分配的結果如何稱之為合理?但是如果資源的創造只是來自於部分,那未在資源創造過程中的群體去分享其他大多數人的資源時,如何去評斷公平?到這邊應該可以隱約的嗅到一種味道,沒錯,社會主義的基礎就是建立在人的那面被稱讚和鼓勵的善良價值上.但是,這部分暫且不提.


 


接下來就要和幾個概念發生交錯了,包括國族建構(nation-building),國家構成(state-making),一體化,或是可稱為社會或國家的整合(Integration)


7/15/2011

一則新聞-2



喬健在其自傳式的「漂泊中的永恆-人類學田野筆記調查」書中,回憶其就讀Cornell大學,決定以Navajo人作為其觀察對象後,第一次和Navajo社區民眾見面時的情形.當喬健向社區民眾說明自己選擇當地社區做研究的原因,目的後,有三位Navajo男士起立爭著發言。第一位說:「你的研究對你有好處,對我們卻沒有好處。」(喬健,2010182)。


 


最後,喬健提出連串的「反思」,「我們的研究究竟對被研究者能有什麼好處?我們真能為他們做些什麼?我們的立場是純粹的只顧到自己?顧到政府?還是也顧到被研究者?如果三者有衝突時,我們的立場又是怎樣?」(喬健,2010204


 


每次看到或讀到原住民那些種種的不幸(就像上一則新聞),總是要問一件事:那麼多年下來,花了那麼多錢在研究原住民議題上,但是,除了少數人外(這些少數人是因為我們的研究而晉身的嗎?),大部分的原住民仍然處在社會的下層階級.到底這,些研究的結果是什麼?這些研究到底有什麼用?所以喬健提出的反思中,最重要的其實是第一個問題:我們的研究究竟對被研究者能有什麼好處?


 


當我們不斷的進行田野,不論是個人的或是團體的,當我們不斷的由原住民身上取得知識,取得身分與地位的進階後,那原住民又得到什麼?照片?當我們不斷的重複這個過程,接受招待,接受協助,然後呢?我們的回饋呢?一本書,加幾句感謝詞?號稱研究原住民專業的學科,到底在改善原住民整體環境的貢獻上作到了甚麼?這麼多年,對於原住民的研究,造就了那麼多的博士,教授,主任,所長,然後呢?然後呢?


 


如果只是把這個結果視為一種學術研究的結果,哪就必須確認,這種研究就是純科學,t純知識,不牽涉到如何轉換到應用的層次.所以,如果這種學科被邊緣,被忽視,那理所當然.它在議題上就不必被賦予主導性(我個人實在是不太能夠接受,在談到類似小林村重建問題時,有人抱怨為何某學科,某種學家不被重視,沒有主導性這類的話語).但是,如果要談應用性,那我們又要如何在一個龐大的資源分配機制中,與其他學科或是其它學家一起做出些,些微的貢獻,而不是感傷自己邊緣化,感傷自己冷門,抱怨別人不重視,抱怨別人有誤解,抱怨別人壟斷……….


 


7/08/2011

一則新聞-1

菜農中毒命案/林家沒存款 田家留幼兒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2/6445534.shtml



每次看到這種新聞,就想,這種事情何時才能停止?


那麼多年,花了那麼多錢,到底做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