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科學院地理學家歐布盧切夫院士(Обручев,В.А.,1863-1956),參加由民族學家波塔寧 (Потанин,Г.Н.,1835-1920)率領的俄羅斯地理學會(Русское 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ое общество)調查團。於1892-1894年花三年的時間,由伊爾庫次克出發,經恰克圖,烏蘭巴托,張家口,北京,沿鄂爾多斯,經阿拉善盟,過祁連山,青海湖,柴達木盆地,越崑崙山,進哈密,經烏魯木齊,抵達伊犁。記載了當時沿途的風土人情及地理情勢。
本文將依其記錄分成兩部分書寫:
一、19世紀末時,在中亞及中國邊疆地區活動過的重要及著名的俄國旅行家及探險家,以了解當時俄國對中國的探險過程;
二、摘錄歐布盧切夫紀錄中關於當時中國邊疆的風土社會情況描述,以了解在19世紀末時,中國邊疆相關地區的情形。
關鍵詞:歐布盧切夫,蒙古,准噶爾,青海,伊犁
前言
隨著殖民主義的擴張,19世紀成為亞洲內陸大探險的時代。英國、法國、瑞典、德國的探險家接連出現在中亞地區,進行各種帶有政治,文化,經濟因素的旅行與考察活動。
對大部分的俄羅斯人而言,直到19世紀中葉「中亞」一詞所代表的內涵仍然充滿著混沌。隨著克里米亞戰爭結束,亞歷山大二世大解放的推行,在政治、外交及經濟誘因的催促下,在19世紀70年代起,在俄羅斯對於中亞議題有興趣的愛好者逐漸增加,並且透過探險,出版文章旅行記,專書,學會討論,演講等各種形式,勾勒出當時的中亞風貌。這個行動的過程隨著蘇聯建立後到1930年代,中亞地區各加盟共和國的成立,新的人為政治疆界的再確立後嘎然中止。
自俄羅斯帝國起,歷蘇聯瓦解,由於地緣政治、國際外交等因素,俄語使用系統長久在中亞以及中國西北邊疆的研究議題上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但是,相較於其他國家的當時代探險家,俄國探險者在這個相關議題研究上,卻顯得鮮為人知。因此,本文在架構上分成兩部分,首先說明19世紀下半葉時,在中亞及中國邊疆地區活動過的重要及著名的俄國旅行家及探險家,以了解當時俄國對中國的探險過程。接著,將摘錄歐布盧切夫紀錄中關於當時中國邊疆的風土社會情況描述,以了解在19世紀末時,中國邊疆相關地區的情形。
一、19世紀在中亞及中國探險的主要俄羅斯探險家及其經歷
俄羅斯自19世紀70到90年代起,對於包括中國新疆在內的中亞進行全面的研究。除了由俄羅斯政府支持外,各種科學會以及個人對這個地區進行了不同程度時間及空間的考察。
由於俄羅斯對新疆的考察是建立在整個中亞考察的架構下,因此本節所介紹的俄羅斯探險家,將只限於在其考察探險過程中進入新疆,西藏的探險家。其他在中亞地區探險考察,但未進行新疆地區的探險家則不在介紹的範圍。
其次,自1871年俄羅斯軍隊佔領伊犁以後,加快了俄羅斯軍人、科學家、商人在準噶爾盆地及塔里木盆地等地區的活動。根據資料,1872年時,在伊犁已有257名哥薩克,714名士兵,32名貴族,13名農夫,28名小商人以及1名神父。
換句話說,因為外部政治軍事的影響,當時伊犁在農、工、商貿等層面已經和俄羅斯產生密切的連動。而伊犁也從此作為整個伊犁河谷的中心,成為前往新疆各地的出發點。因此,俄羅斯對於新疆的主要探險形成大抵是從1872年以後才進入活躍時期。
一-1,19世紀俄羅斯探險家中最重要,並佔據所有俄羅斯探險家第一位的是普熱瓦爾斯基(Пржевальский,Н.М.1839-1888)。
普熱瓦爾斯基畢業於俄羅斯參謀本部軍事學院(Академия Генерального штаба),後任職華沙軍校(Варшавский военный училищ)的地理學及歷史教師。在軍事學院時撰寫的畢業論文「沿黑龍江邊區的軍事地理概要」(Военно-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ое обозрение Приаиурского края)使普熱瓦爾斯基於1864年獲選為俄羅斯地理學會(Русское 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ое общество)會員。
1867年到1868年自費考察烏蘇里江沿岸地區,並出版「烏蘇里邊區之旅」(Путешествие в Уссурийский край)。由於這次的成功,普熱瓦爾斯基獲得俄羅斯地理學會的贊助,開啟其中亞考察的工作。
普熱瓦爾斯基自1970年起進行4次的探險考察,基本資料如下:
時間 路線 出版
一 1870-1873 1870/11恰克圖-北京
1871/02-12北京-呼倫湖-張家口-阿拉善沙漠-張家口
1872/03張家口-阿拉善沙漠-南山-青海湖-柴達木-崑崙山-長江上游
1873庫倫-戈壁-恰克圖
"蒙古及唐古特人的國度(Монголия и страна тангутов. Первое путешествие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1870-1873 гг.)"
二 1876-1877 伊犁-天山-塔里木-羅布泊-伊犁
"由伊犁到天山及羅布泊(От Кульджи за Тянь-Шань и на Лоб-Нор )"
三 1879-1880 齋桑泊-烏倫古湖-八里坤-哈密-酒泉-南山-柴達木-中扎薩克(ДзунЗасак)-那曲(怒江上游)-青海湖-黃河上游-西寧- Chortentan寺-定遠營(阿拉善左旗)-阿拉善沙漠-戈壁-庫倫-恰克圖
"由齋桑湖經哈密到西藏及黃河上游(Из Зайсана через Хами в Тибет и на верховья Желтой реки. Третье путешествие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1879-1880.)"
四 1883-1885 恰克圖-庫倫-戈壁-定遠營(阿拉善左旗)-南山-Chortentan寺-中扎薩克(ДзунЗасак)-黃河源-黃河/長江分水嶺-中扎薩克(ДзунЗасак)-柴達木-崑崙山-民豐(Ния)-于田(Керия)-和田-塔克拉瑪干沙漠-阿克蘇-天山-卡拉柯爾(Каракол/吉爾吉斯)
"由恰克圖到黃河源頭(От Кяхты на истоки Желтой реки.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северной окраины Тибета и путь через Лоб-Нор по бассейну Тарима)"
歷次路線圖如下:
資料來源:http://big-archive.ru/geography/basis_of_common_geography/8.php
一-2,接續普爾熱瓦爾斯基的探險任務的是佩夫佐夫(Певцов,М.В.,1843-1902)以及柯茲洛夫(Козлов,П.К.,1863-1935)
佩夫佐夫畢業於尼可拉耶夫參謀學院(Николаев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генерального штаба),在鄂木斯克服役後晉升少將。自1876年起隨普爾熱瓦爾斯基進行探險。普爾熱瓦爾斯基於1888年去世後,佩夫佐夫接替其繼續進行探險任務。
根據與普爾熱瓦爾斯基的探險,著有「蒙古及內部中國北方各省旅行記」(«Очерк путешествия по Монголии и северным провинциям внутреннего Китая») (там же, кн. 7, 1883), 以及「西藏探險作品」(«Труды Тибетской экспедиции» (отдельное изд. 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го Русского 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ого общ., т. I, СПб., 1895)).
佩夫佐夫的旅行探險如下:
時間 地區 出版
一 1876 齋桑-烏倫古河-古城(奇台)-齋桑
二 1878-1879 卡同-卡拉蓋(Катон-Карагай)-科布多-烏里雅蘇台-戈壁-呼和浩特-張家口-庫倫-杭愛山-吉爾吉斯湖(Хиргис-нур)- 科時-阿加其(Кош-Агач)
"準葛爾旅行記(Путевые очерки Чжунгарии )"
三 1889-1890 卡拉可爾(Каракол)—葉爾羌-喀什-皮山(Гума)-和闐-于田(Керия) 尼雅(Ния)且末(Черчен)-阿爾金山-焉耆(Карашар)-吐魯番-烏魯木齊-齋桑
"喀什葛爾及崑崙之旅(Путешествие в Кашгарию и Кунь-Лунь)"
歷次路線圖如下:
資料來源:http://www.alpklubspb.ru/pervoprohodci/pevcov.htm
一-3,波塔寧(Потанин,Г.Н.,1835-1920)畢業於鄂木斯克軍校(Омский кадетский корпус),於1876-1899進行6次考察。
時間 地區 出版
一 1863-1864 齋桑湖
二 1876-1877 齋桑-科布多-阿爾泰-巴里坤-哈密-烏里雅蘇台-庫蘇古爾湖(Хубсугул)-烏蘭固木(Улпнгом/烏布蘇湖)-科布多-科時-阿加其-比斯克(Бийск)
三 1879-1880 科時-阿加其-烏蘭固木-科布多-烏蘭固木
四 1884-1886 北京-保定-呼和浩特-鄂爾多斯-蘭州-貴德-拉卜楞寺-祁連山-松潘-蘭州-青海湖-南山-張掖-酒泉-戈壁-恰克圖
五 1892-1893 恰克圖-庫倫-戈壁-張家口-北京-西安-廣元-成都-雅州-東平湖-漢口
"西北蒙古概要(全四冊)(«Очерки северо-западной Монголии» в четырёх томах // Спб. 1893)"
"中國的唐古特及西藏邊疆及中蒙古(«Тангутско-тибетская окраина Китая и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Монголия», 1893)"
六 1899 庫魯蘇台(Кулусутай)-克魯倫河-大興安嶺-呼倫湖 (Далайнор)-滿州里
歷次路線圖如下:
資料來源:http://www.alpklubspb.ru/pervoprohodci/potanin.htm
一-4,科茲洛夫(Козлов,П.К.,1863-1935) 畢業於斯摩稜斯克(Смоленск)的亞歷山大羅夫建築學校(Александровское реальное училище)。參加了普爾熱瓦爾斯基於1883年-1885年組織的第四次探險,佩夫佐夫於1889年-1891年帶領的探險和羅伯羅夫斯基(Роборовский,В.В.)於1893年-1895年的探險。柯茲洛夫自己在1899年後組織了3次探險。其基本資料如下:
時間 地區 出版
一 1899-1901 阿爾泰斯卡雅(Алтайская)-阿爾泰-科布多-本查干湖(Boon Vsagaan Nuur)繞行一圈-戈壁-阿拉善沙漠-青海湖-札陵湖-昌都-鄂陵湖-定遠營(阿拉善左旗)-戈壁-庫倫
二 1907-1909 恰克圖-庫倫-戈壁-黑水城(Хара-хото)-定遠營(阿拉善左旗)-西寧-蘭州-定遠營(阿拉善左旗)-黑水城-戈壁-庫倫-恰克圖
三 1923-1926 恰克圖-庫倫-戈壁-黑水城-戈壁-庫倫-恰克圖
歷次路線圖如下:
資料來源:http://www.alpklubspb.ru/pervoprohodci/kozlov.htm
一-5,格魯姆-格爾日麥洛(Грумм-Гржимайло,Г.Е.1860-1936),1884年畢業於聖彼得堡大學物理及數學系(Физико-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ий факультет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後,隨即展開其多次探險旅程。
時間 地點 備註
一 1884 奧什-費爾干納-古爾恰-奧什
二 1885 撒馬爾干-卡爾希(Карши)-鐵爾梅茲(Термез)-杜尚貝-庫爾干秋別(Курган-Тюбе)-奇里雅不(Киляб)-卡來洪不(Калай Хумб)-他爾姆(Тарм)-杜尚貝
三 1886 奧什-那鄰-查特克爾(Чатыркель)-喀什-奧什
四 1887 卡拉庫爾湖(Каракуль)-帕米爾-卡拉庫爾湖
五 1889-1900 維爾尼(Верный)-伊犁-烏魯木齊-古城-吐魯番窪地/愛丁湖-哈密-安西-酒泉-西寧-蘭州-青海湖-南山-安西-北山-哈密-古城-烏魯木齊-伊犁
六 1903 齋桑-科布多-科時-阿加其(Кош-Агач)
歷次路線圖如下:
資料來源:http://www.alpklubspb.ru/ass/a517.htm
一 -6,羅伯洛夫斯基(Роборовский,В.И.,1856-1910)則是以普爾熱瓦爾斯基及佩夫佐夫探險隊重要成員而得名,於1893年-1895年進行的探險路線如下:卡拉柯爾-開都河(Хайдык Гол)吐魯番窪地-哈密-敦煌-阿爾金山-青海湖-柴達木-黃河源-敦煌-哈密-吐魯番窪地-烏魯木齊-瑪納斯-齋桑。
路線圖如下:
資料來源:http://www.abirus.ru/content/564/623/626/14338/18944/19074.html
另外,格隆姆伯切夫斯基(Громбчевский,Б.Л.1855-1926) 於1885年進行興都庫什山,喀喇崑崙山崑崙山及西藏西北地區的探險。深入葉爾羌河谷,塔什庫爾干等地進行考察。出版有「關於1885年到喀什及南喀什地區旅行札記」 (Отчет о подездке в Кашгар и Южную Кашгарию, Новый Маргелан, 1887)。
一-7,著名的俄羅斯藝術家,神學家雷利赫(Рерих,Н.К.1874-1947),為了探究及找尋人類在文化心靈及宇宙觀的內在秘密,與家人一起於1924年到1928年進行了其著名的中亞及西藏之旅,尋找傳說中的香巴拉。雷利赫的行程如下:
莫斯科-鄂木斯克-新尼古拉耶夫斯克(Новониколаевск)-巴爾腦(Барнаул)-科唐達(Котанда)-別盧哈山(гора Белуха)- 新尼古拉耶夫斯克-伊爾庫次克-烏蘭巴托-戈壁-安西-柴達木-唐古喇山-念青唐古喇山-甘托克(Gangtok)-大吉嶺-加爾各答-德里/印度各地-拉合爾-拉瓦平第(Ravalpinti)-斯利那加(Srinagal)-列城(Leh/拉達克)-喀喇崑崙山-和田-喀什-烏魯木齊-斜米巴拉丁斯克(Семипалатинск)-鄂木斯克-莫斯科
其路線圖如下:
資料來源:Алтай — "жемчужина" России
Прошлое, настоящее и будущее Алтая в статьях, фотографиях, документах.
http://www.3.b-u-b-lic.com/nikolaj-konstantinovich-rerix-glava-devyataya-chast-2/
二、地理學家歐布盧切夫的考察
地理學家歐布盧切夫進行中亞考察以前,其研究地區是在裏海大鐵路(Трасс Закаспийской дороги)沿線以及西西伯利亞,東西伯利亞等地。1892年,歐布盧切夫組織中亞探險考察,進行地理學的研究。歐布盧切夫將1892年-1894年的考察旅程寫成「由恰克圖到伊犁。中亞及中國之旅」(От Кяхты до Кульджи: Путешествие в Центральную Азию и Китай)於1940年由蘇聯科學院出版, , 本文所用其版本為2011年重印本。 本書除前言外共17章,分別是第一章「東蒙古:由伊爾庫次克到庫倫」,第二章:「東蒙古:由庫倫到張家口」,第三章:「中國北方:由張家口到北京」,第四章:「在中國首都」,第五章:「途經中國北方:由北京到鄂爾多斯南緣」,第六章:「途經中國北方:鄂爾多斯南部,阿拉善及南山東部」,第七章:「途經甘肅省的綠洲」,第八章:「作客於斯柏林格德(П.Сплингерд) 」,第九章「南山西部及柴達木」,第十章:「青海湖及南山東部」,第十一章:「沿額濟納河(Эцзингол)深入蒙古中部」,第十二章:「由黃河到東崑崙山腳」,第十三章:「穿越東崑崙山」,第十四章:「再次深入南山」,第十五章:「穿越哈密沙漠」,第十六章:「直抵天山東部山腳下」,第十七章:「由烏魯木齊到伊犁:旅途的終點」。由於作者是個地理學者,所以記載大量的地質及生物紀錄。本文將從其記錄中摘取關於這段旅行期間所記錄的人文資料部分,以了解一個俄羅斯自然科學學者眼中所看到的中國現象。
探險旅程由1892年9月1日由伊爾庫次克出發,於1894年10月10日在伊犁結束全部旅程。路線總長13625公里,其中5765公里途經當時不為歐洲科學家知道的地點。其路線資料如下:
伊爾庫次克-恰克圖-庫倫-戈壁-張家口-北京-保定-太原-吳堡-寧夏-蘭州-張掖-南山-酒泉-青海湖-西寧-張掖-酒泉-額濟納河-居延海/黑水城-鄂爾多斯-寶雞-隴南-廣元-蘭州-張掖-酒泉-玉門-哈密-吐魯番-烏魯木齊-瑪納斯-伊犁
在整個旅程中,歐布盧切夫確認了838處地點的海拔高度,收集了7000件樣品,其中包括1200件動植物標本。途中的日記對於沿路的地質地理情況進行詳細記錄,累積大量關於各地的資料。由於此次探險的成就,俄羅斯地理學會頒授歐布盧切夫「普耳熱瓦爾斯基金質獎章」表彰其在地理學上的發現貢獻。
相較於塔克拉瑪干及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在20世紀初的地理學界較不為人知,因此,歐布盧切夫於1905年,1906年及1909年三度對準噶爾盆地進行科學考察後,完成三冊的「邊境的準噶爾」(Пограничная Джунгария)詳細的考察準噶爾盆地交錯的山地和山脈走向,確立了天山山脈和阿爾泰山脈兩個山脈系統,在準噶爾盆地的地理分布和彼此關係。
其路線圖如下:
資料來源:http://to-name.ru/biography/vladimir-obruchev.htm
資料來源:作者改製
歐布盧切夫在其所寫前言中提到,這次旅程的一個重要背景在普熱瓦爾斯基的探險之後,俄羅斯對於中國及中亞(包括蒙古,準噶爾,鄂爾多斯,阿拉善,北山,南山,柴達木及中國突厥斯坦(Китайский Туркестан)等地的地理學研究遠遠落後於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因此1892年-1894年的旅程很重要的目標是重勘李希霍芬以往的地理考察路線,並且將其擴大到天山及西藏高原邊緣。由伊爾庫次克出發前往恰克圖,是由普熱瓦爾斯基以降,俄羅斯隊伍一直遵循的路線。當時的恰克圖有商店街,旅館,教堂(由義大利人繪圖設計,於1820年代建立),消防隊,藥房,俱樂部和住著兩名醫生,邊境檢查官,貿易服務人員住的一些房子。所有建築物沿著一條有林蔭的大街,延伸到一個公共公園。自西伯利亞大鐵路通車後,由中國南部出口的茶業改由海運,改道海蔘崴由鐵路運輸,使經蒙古的陸路運輸遭到致命性打擊。另外,因為中國商人和日本商人帶來更便宜的貨品,導致俄羅斯對蒙古的貿易下降。到1917年革命前,老一輩的俄羅斯貿易商凋零後,新一代的俄羅斯貿易商逐漸淡出恰克圖市場。根據歐布盧切夫的記載,俄羅斯由於陸路運輸線路在伊爾庫次克設有海關,對中國茶葉抽稅。但是在外貝加爾(Забайкалье)和阿穆爾州(Амурская область),中國商人和日本商人的貨品卻是免關稅。
由恰克圖到庫倫(Урга)接近300公里,歐布盧切夫的探險隊花費9天的時間,途中遇到鄂博,還有蒙古家庭。歐布盧切夫對當時蒙古人的生活習慣有著詳細的描述:
「蒙古人唯一的傢俱是像長椅子的低矮桌子,上面放著食物和茶碗。但不是每個蒙古包都有。」,「蒙古人主要的財產就是成群的綿羊,山羊,駱駝,牛,馬。牲畜數目多寡,端看主人身分。王公,有錢人,一般人和窮人不同。最窮的則完全沒自己的牲畜,而是幫有錢人放牧。」,「蒙古人主要的食物是鍋裡煮加了牛奶和鹽的茶,有時候也會加油和麵粉。用牛奶可以做tarasun-一種低酒精度的酒。airik-一種像kumis的飲料。khurut-乾奶酪或起司。urium-奶皮。在草原上採集的沙蔥,百合的莖,沙棘(хармык)果則是蔬食。」。
「大部分的蒙古人很少吃肉。主要吃炒熟的大麥做成的糌粑(дзамба)搭配茶。有錢人的食物比較多樣,乳肉皆食。吃的是用買來的小麥麵粉做的餅以及麥米粥。為了買茶,麵粉,碗,碟,鞋子和衣服,蒙古人賣牲口和畜產品-毛,皮,毡子。或者用自家的駱駝和馬幫中國商人和俄國商人運茶及其他貨物賺點錢。窮人則是在大商隊裡給人當馬夫或是駱駝客(погонщики)。
放牧牲畜是蒙古男人主要的工作,但也因此有比較多的閒時間。特別對窮人來說,因為牲口少,所以大多是在蒙古包周邊或不遠的地方由年少者看管。蒙古女性的工作比較多:要給牲口餵水,準備飯食,製作毡子,鞣皮,在草原上撿乾糞(аргал)當燃料,縫補衣服,帶小孩。蒙古男人大部分時間袖手旁觀:到附近蒙古包串門子,20-30公里的距離被當作小小的散步。過節的時候常會走幾十公里的路去廟(кумирня)裡。
蒙古人就這麼著過著月月,年年,一生。偶爾這種單調的生活會被悲劇打破:牲口生病或是人的傳染病,造成意外的損失,而讓家裡變得更窮。
蒙古人的服裝很簡單:由藍色棉布做的襯衫和褲子,上身夏天穿長袍,冬天穿羊皮襖子;腳蹬皮底尖後跟的毡靴,襪子由上往下折;頭戴毛或皮製,帶耳及紅色流蘇(кисточка)的尖頂帽(шапкаколпак)。女性服裝和男性服裝的差別只在襯衫的長短。腰帶上別著刀,打火石(огниво),煙袋,而菸斗則是藏在上衣裡。頭髮根據中國的習慣編成一根辮子,女性則是數條。
「這個民族住在乾燥的草原上,從井裡打水,不在意清潔度。蒙古人幾乎從來不洗澡,沒聽過澡盆及澡堂。內衣(белье)從不洗,直到用壞為止;其實以往沒有內衣這東西,衣服只有襯衫和長袍,夏天的長袍和冬天的皮襖經常就穿在光溜溜的身體上。」
在庫倫,歐布盧切夫如此形容當地的喇嘛和蒙古王公。
「喇嘛就是所謂的佛教僧侶,住在寺院服侍佛陀,修習佛法、藏文和冥思.....每個蒙古家庭將其中一個兒子送去寺廟當喇嘛,是一種責任。大多數的寺廟都靠信徒奉獻。換句話說,每個送兒子去當喇嘛的家庭,自然就要支持寺廟。喇嘛從來不生產勞動,實際上就是寄生蟲(паразит)......在庫倫約有14000名喇嘛,導致一般蒙古群眾的沉重負擔。」
「透過繼承方式得以管理愛瑪克(аймак)和和碩(хошун)的蒙古王公,文化水準不高。有個鐘錶匠來到庫倫,他打開行囊拿出各種不同的掛鐘。生意做得並不順利,因為游牧民不需要鐘,他們用太陽來確定時間。這些鐘裡面有一個咕咕鐘,這個咕咕鐘引起參觀眾人的興趣。最後一個王公以高價買下,並帶回自己的蒙古包。過了幾星期,這個王公帶著咕咕鐘來找鐘錶匠,要求鐘錶匠醫治那隻鳥,說那隻鳥顯然生病了-既不出來,也不叫了。鐘錶匠打開外殼,從裡面拿出散落的大麥粒。
「你為什麼把大麥撒在裡面?」-鐘錶匠問。
王公回答-「怎麼了,這鳥要餵啊,不然就嚥氣了。我也餵不多,剛開始還會叫,後來叫的次數越來越少,最後不叫了。也許這鳥習慣其他的餵法,你教教我怎麼餵牠。」
「王公很難相信根本不需要餵布榖鳥。」
調查隊以每小時4俄里(верста) 的速度穿越戈壁,花費3週的時間。在戈壁的烏德(Удэ) ,歐布盧切夫拜訪了一個由恰克圖商人支助的俄羅斯氣象站。該氣象站記錄氣溫,氣壓,風向。
由烏德往南走三天,隨著水草增加開始出現村落。據歐布盧切夫的說法:這些村落是由「侵入蒙古草原開墾的漢人」所建中國型式的泥土小屋所構成。草原被翻耕,顯示這裡的土壤及自然環境已經接近鄰近的中國北方。
看到已敗壞的長城,歐布盧切夫如此形容:「現在蒙古受中國保護,而喇嘛教(ламаизм)摧毀了蒙古人的進取精神,喪失了目標......」。
小結:
由前幾次的俄國探險家路線,基本上可以得到下列幾個觀察點:
第一、俄羅斯因為經營西伯利亞的時間早於經營中亞,因此大部分的路線是以東進西出的方式完成,大抵都是循普熱瓦爾斯基的路線由東向南向西向北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弧形;
第二、在俄國境內的主要基地大抵以伊爾庫次克為中心,向南經恰克圖越戈壁,由張家口入北京。這原則上也是依傳統的穿越戈壁路線進行;
第三、俄國對中國的探險依其本身的擴張階段進行。由西面進入中國的路線是1870年以後才開始,特別是西伯利亞總督府與突厥斯坦總督府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國境內西面的伊犁和東面的恰克圖形成兩個犄角。
第四、英俄之間的勢力範圍劃分與以往一般的歷史印象有區別。普熱瓦爾斯基及雷利赫事實上都有進入西藏,但是無法進入拉薩。普熱瓦爾斯基在拉薩被阻回頭,而雷利赫則是繞過拉薩穿過念青唐古喇山進藏南後入印度。另外自1870年代到1890年代,俄國探險家在青海及新疆南北兩地明顯的都是無礙通行。因此,俄國在西藏地區的經營可能比我們一般的了解要更複雜。另一個角度來看,俄國的經營範圍應該是由新疆越過崑崙山後延伸到藏北,其範圍比傳統上以地緣政治觀點所察覺的範圍要大。
第五、雷利赫的旅行已是蘇聯建立,一戰結束之後。其入中國路線相較其他路線相當偏西,可見是受到當時中國內政問題的影響。雷利赫能夠進入印度,也是因為英俄兩國在中亞地區競逐結束的結果,雙方已非競逐者。所以總體來說,除了雷利赫的私人性質以外,其他旅行者的探險仍是在國家戰略目標的大架構之下進行,俄羅斯探險家的這些旅行考察與其他歐洲探險家的初中有很大差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